阿拉孔來到海灣北部後,果真看到了一個河口。他溯河而上約200公里後,發現再也不能前行了,於是只得返回。
阿拉孔撤回後,迪亞茲也到達了加利福尼亞灣北端。
去年,迪亞茲率15名騎兵進入索諾拉沙漠,為科羅納多探路,回到墨西哥城後,就接到了門多薩的新指令。
迪亞茲也發現了河口,並進入了大河。由於河水渾濁,迪亞士把這條河稱為“灰水河”(即科羅拉多河)。前行約200公里後,迪亞士並沒有像阿拉孔那樣返航,而是率部登陸,一邊與土著人作戰,一邊深入內陸。他在北部冒險了幾個月後,來到了一片鹽鹼地。
迪亞茲看見的這片鹽鹼地長約60公里,寬約20公里,低於周邊約20米,地表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的鹽。迪亞士把這片鹽鹼地稱為“索爾頓(Salton)鹽漬”(注:歷史上,1905年科羅拉多河分洪道決口,河水流入索爾頓窪地,形成了索爾頓鹽湖,湖面低於海平面72米,湖水含鹽量與海水相等。今發現索爾頓湖蘊藏著1500萬噸的碳酸鋰)。
迪亞茲探索到“索爾頓鹽漬”後,望著白茫茫的大地,失去了繼續冒險的興趣,就率部返回了墨西哥。回程途中,他在逗弄攜帶的狗時,不慎摔倒,倒在了一柄長矛上,死了。他的隨從把他安葬後,帶著他的日記本回到了墨西哥城。
門多薩從迪亞茲的日記本中,發現迪亞茲記錄了很多在沙漠裡發現的泉眼,心想有了這些泉水,今後再派人去索諾拉沙漠探險時,不至於渴死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門多薩派胡安·羅德里格斯·卡布裡略(JuanRodriguezCabrillo)再次進入索諾拉沙漠去尋找金礦、銀礦。
卡布裡略是葡萄牙人,早年參加了西班牙海0軍,正德十五年(1520年)曾隨納爾瓦埃斯(Narvaez,也叫納瓦茲、納瓦埃斯)討伐科爾特斯,兵敗後投靠了科爾特斯,隨科爾特斯攻陷了阿茲特克帝國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城。嘉靖二年(1523年),卡布裡略隨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PedrodeAlvarado)遠征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嘉靖九年(1530年),卡布裡略成為了瓜地馬拉“阿爾莫隆加城”(Almolonga)的領主(相當於市長)。嘉靖十一年(1532年),卡布裡略回西班牙成婚,婚後與妻子一起返回瓜地馬拉。嘉靖二十年(1541年),阿爾莫隆加城毀於地震。在瓜地馬拉都督重建阿爾莫隆加城(即今安提瓜瓜地馬拉)時,他奉命來到墨西哥城,接受了門多薩的新使命,讓他去北部尋找金礦、銀礦、阿尼安海峽。
卡布裡略在“灰水河”河口登陸後,沿著迪亞士的足跡深入內陸,也來到了“索爾頓鹽漬”,他把這一片地方也稱為“加利福尼亞”。卡布裡略到了“索爾頓鹽漬”後,沒有折回,而是繼續北上,發現了一個連綿的山脈,山頂覆蓋著厚厚的雪,於是他把這座山脈命名為“內華達山(SierraNevada)”,即“雪山”之意。
卡布裡略在內華達山轉悠了一陣,並沒有找到金礦、銀礦,於是就想道,既然找不到金礦、銀礦,就去找阿尼安海峽吧。他知道在陸地上是找不到阿尼安海峽後,決定去加利福尼亞的西部去找,就折身返回“灰水河”河口,沿著加利福尼亞半島東海岸來到了聖卡洛斯(SanLucas)海角,然後沿著加利福尼亞半島的西海岸北上。
卡布裡略北上約800公里後,發現了一個島嶼,他把這個島嶼命名為“塞德羅斯島(IsladeCedros)”。
塞德羅斯島,長約39公里,寬約19公里,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205米,島上居住了土著人。
卡布裡略征服了塞德羅斯島的土著人後,繼續北上400多公里後,來到了加利福尼亞西岸的一個海灣。他在海灣的東北部登陸,征服了土著人後,開始建造港口。港口建成之日正好是基0督0教的了聖馬太(SanMateo)節,就把港口命名為“聖馬太港”(注:1773年,西班牙將聖馬太劃歸新設立的下加利福尼亞省後,改名為恩森那達(Ensenada)港)。
卡布裡略建好聖馬太港後,繼續沿著加利福尼亞西海岸北上,航行約100公里後,又發現一個海灣,這個海灣像帶彎頭的手杖,總長約24公里,寬在800—3500米之間,水深在12米以上。他把這個海灣稱為“聖迭戈灣(SanDiegoBay)”後,繼續北上,又發現了幾個島嶼,如聖卡塔麗娜島(IslaSantaCatalina)、安娜卡帕島(IslaAnacapa)、聖克魯斯島(IslaSantaCruz)、聖羅薩島(IslaSantaRosa)、聖米格爾島(IslaSanMiguel)等。
聖卡塔利娜島,位於聖迭戈灣西北約130公里,長約35公里,寬約13公里,面積約194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約640米。
安娜卡帕島,位於聖卡塔利娜島西北90公里處,由東、中、西三個島嶼組成,實際上是個群島,總長約8.5公里,最寬約1.1公里,面積約3平方公里,最高點位於西島,海拔約280米。
聖克魯斯島,位於安娜卡帕島西7公里,長約35公里,寬3—9公里,面積約24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747米。
聖羅薩島,位於聖克魯斯島西9.5公里,長約26公里,寬約17公里,面積約21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484民。
聖米格爾島,位於聖羅薩島西6公里,長約13公里,寬約6公里,面積約36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253米。
這幾個島上居住的是印第安卡納利尼奧人。卡布裡略登陸了安娜卡帕島後,將島上的土著人全殺光了。
卡布裡略將安那卡帕島與加利福尼亞西海岸之間的海峽稱為聖巴巴拉海峽。他率部穿越聖巴巴拉海峽後,在聖克魯斯島的對岸登陸。他把登陸點命名為“聖巴巴拉(SantaBarbara)”,征服了附近了土著人後,繼續沿著加利福尼亞西海岸北上,航行了約400公里後,又發現了一個海灣。這個海灣南北向長約40公里,東西向寬約20公里。海灣裡有海獅、海豹、海獺、海豚等海洋生物。
卡布裡略將這個海灣命名為“蒙特雷灣(MontereyBay)”。在他準備登陸時,不慎摔斷了腿,不得不返航,回到聖米格爾島過冬。由於腿傷引起了併發症,他病死在了該島。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西海岸建造了阿卡普爾科港(PuertoAcapulco),以替代科爾特斯建造的克魯斯港。此後,阿卡普爾科港成了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航行的主要港口,幾乎所有的“馬尼拉帆船”都要在此停泊。
隆慶三年(1569年),荷蘭地理學家傑拉杜斯·墨卡託(GerardusMercator)出版了最新世界地圖,地圖上第一次出現了加利福尼亞半島、科羅拉多河、阿尼安海峽。這個所謂的阿尼安海峽就是楚科奇海峽(注:即今白令海峽)。
萬里二十四年(1596年),西班牙殖民者塞巴斯蒂安·比斯坎諾(SebastianVizcaino)來到加利福尼亞半島東海岸的聖克魯斯,重建了被土著人摧毀的港口,取名為“拉巴斯港(PuertoLaPaz)”。不過沒多久,因補給困難,拉巴斯港就廢棄了(注:1720年,西班牙將加利福尼亞半島納入殖民地後,重建了拉巴斯港)。
萬曆三十年(1602年),我們大明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中,也把楚科奇海峽標註為“阿尼安海峽”。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塞巴斯蒂安·比斯坎諾(SebastianVizekano,也叫塞巴斯蒂安.維澤凱諾)率部來到了卡布裡略在加利福尼亞西海岸登陸過的聖巴巴拉,他在這裡建了個“聖巴巴拉堡壘”。
塞巴斯蒂安.維澤凱諾本想利用聖巴巴拉堡壘作為向加利福尼亞腹地挺進的基地,但由於在加利福尼亞地區一直沒找到金礦、銀礦,因此新西班牙總督對征服加利福尼亞的內陸沒啥興趣(注:歷史上,1768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採下令殖民加利福尼亞內陸,併成立了新比斯開都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