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礦完成,下一步就是燒製生石灰了。
這也是李維最頭疼的一步,因為不僅他不懂,法師們也不懂其中的彎彎繞繞。
這就是實驗室製取和工業化生產的區別了。
李維要是讓法師們燒製500克純度夠高的生石灰,那他們估計能水出十幾篇論文;但倘若李維想讓法師們一次性製取幾十噸的生石灰,那他們大抵是懵逼的。
就比如說眼下,在李維吐出“噸”這個單位的時候,約瑟夫臉色一變,用眼神示意:“大人你清醒點,在下做不到啊!”
「你們這個世界的法師實在是我看過的小說裡最弱的那一檔。」李維心中默默吐槽。
沒辦法,李維耐著性子去聽豁牙的老窯倌前言不搭後語的講述。
當然,這份痛苦李維不能一個人承受,所以他把學徒們一起叫了過來。
看著大家緊皺眉頭的模樣,李維的心情舒暢了許多。
如果僅僅是為了製作羅馬水泥,那麼李維大可以在燒製完成後再進行篩選,從而規避這一步驟。
但李維依稀記得的高中知識裡,就包括了提高爐溫的重要性和方法:
更高的爐溫是獲得鐵水的關鍵,而有了鐵水,才能製造各種高效能的合金,有了這些合金,才能構建現代工業的脊樑;
而想要獲得更高的爐溫,焦炭、鼓風、更高的煙道、耐高溫材料、反射板、保溫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焦炭要從煤中製取;
耐高溫的材料之一高嶺土是煤層常見的伴生礦……
當然,這就是李維知道的全部了,至於具體的工藝流程,李維目前連高嶺土長啥樣都不知道呢。
聽說煤還要分“無煙煤”、“褐煤”什麼的,李維也是毫無頭緒。
即使是在李維熟知的打灰領域,現代的燒製水泥也有它的獨到之處。而想要煅燒得到現代水泥,爐溫也是要提高的。
材料學的大廈鱗次櫛比,但都脫離不了“溫度”的地基。
李維只能耐心嘗試。
……
為了讓“門外漢”李維更好地瞭解燒製過程,豁牙的老窯倌特意新開了一尾窯。
“窯分三層,最上面是通風口,地底下的是引火室,地面上的這一截用來燒石灰。”老窯倌對著李維連連比劃。
“通風口的高度是誰定下來的?”李維指了指窯頂。
“只能做這麼高,過幾天人要爬上去封頂,高了夠不著,矮了就燙熟了。”老窯倌指了指一旁的木梯。
這邊說著,那邊燒窯工人們麻溜地把石灰石豎立在窯內,層層堆砌又留下一定的縫隙作為通風道,隨後又在石灰石的上面鋪上一層煤。
“這樣燒得猛、燒得多。”老窯倌想了半天沒想出合適的形容詞。
李維猜測這應該是指合適的原料配比和通風燒製出的成品率最高。
李維示意老窯倌不必著急,轉頭對一旁的眾人說道:“記錄一下石灰石和煤的配比,然後把工程營的人拉來和工人們學習怎麼填料。”
這種經過實踐的“土方子”正是李維的盲區,或者說是任何科研和生產割裂的時代的盲區。
李維要將這種經過千錘百煉的勞動實踐透過科學的方式去演繹,去蕪存菁,再反向推廣。
約瑟夫眼神閃爍,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法師學徒們,開口道:“你們也去跟著學。”
學徒們自然是沒有拒絕的權力,老老實實地應下。
填料完畢,窯工們在底部點燃木柴,意味著燒製過程正式開始。
“大人,”老窯倌指了指日頭,“上午開窯,等上半天,再來添料就可以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