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魔法的土木工程師不是好領主

第82章 科學打灰,從我做起(3)

確切地說,水泥顆粒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

但從李維的實際角度出發,他現在只有“顆粒過粗”的煩惱。

這就是研磨車間存在的意義。

在現代水泥工業上,研磨水泥靠的是“力大磚飛”的球磨機。

李維沒有發電機,也不可能把摻了秘銀、黑濯鐵或者別的什麼貴重金屬的合金磨成小球來粉碎生石灰。

如此敗家的行為很可能導致瑪麗娜女士把李維變成一捧骨灰。

因陋就簡,李維設計了“木殼球磨機”。

木製的圓筒內建10cm厚的花崗岩(耐磨)作為襯板,用水泥漿貼合——類似貼牆磚。

木筒外面用四根鐵條箍住,四周用六根鐵釺從兩端固定。

筒內建鵝卵石作為研磨體——鵝卵石的硬度遠大於石灰石。

木筒置於混泥土基座上,人力或者畜力帶動木筒旋轉。

原理就是利用離心力和摩擦力帶動鵝卵石和石灰石上升,在一定高度下又因為重力墜落敲擊在花崗岩內襯上,從而達到粉碎的目的。

當然,受限於轉速和材料,木殼球磨機磨出來的粉末粗細不均勻,不如幾個法師學徒用【化石為泥】製得的粉末精細,但比起石碾和石磨效率要高出不少。

是故李維將研磨分為三個步驟——人力初步粉碎、木殼球磨機再加工、石磨精加工。

篩粉的儀器則改造自農莊裡的穀物篩選機。

六邊形的篩筒一頭大一頭小,大頭裝有進料口,小頭裝有出料口,小頭比大頭低約20度,篩網置於小頭的前方。

左右轉動篩筒,石灰粉末就會從大頭逐漸向小頭移動,透過篩網達到篩選的目的。

火山灰的篩選也同樣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完成。

之所以不做成木筒狀,是為了減小離心力的影響。

而封閉的篩筒可以減少粉塵對工人安全的危害。

攪拌過程則吸取了埃利奧特等人制作的攪拌機的經驗。

同樣是密閉的圓筒,透過石磨改造的軸承帶動螺旋槳葉攪拌生石灰粉末和火山灰粉末,就成了羅馬水泥的水泥灰。

至於怎麼把水泥灰變成混凝土,這可能是荊棘領的打灰人最擅長的事了。

總的來說,研磨、攪拌車間就是由一個個結構功能不同的圓筒和手柄組成。

至此,海螺水泥廠的第一條羅馬水泥生產線便大功告成了。

“選礦、燒製、研磨、拌勻”,短短八個字的背後,是上下游產業鏈的數千名工人,是穿越者的見識,是土著們的生產實踐,是科技的結晶,是汗水的具現,是對歷史的總結,是千家萬戶的未來。

“這就是土木工程的魅力啊!”

李維喃喃自語,將第一鏟標準化生產的羅馬水泥灰裝袋,對著眾人招手:

“來!這裡也有你們的榮耀。”

……

對於高爐和煤炭的探索短時間內不會有結果,但對於羅馬水泥的各項性質研究卻可以展開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