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進行的還有“實驗室條件下的混凝土強度測試”。
混凝土的強度測試則分為“抗折”和“抗壓”兩個方面。
早在獸欄的“一號實驗公路”上,李維就進行過簡單的壓力測試;修建土樓時,李維也對牆體有過簡易的荷載檢測和強度檢測。
這些都是基於生產實踐的檢測,屬於“先上車後買票”的行為。大規模工業生產的話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而進行實驗室條件下的強度檢測,首先要製備大小統一的混凝土塊若干,養護成型——這點和抗凍性測試並無區別。
……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壓力」和「壓強」的概念。”
學習班上,李維正在給工程營的學徒們上課——大批次的檢測工作自然不能只靠李維一個人完成,這幫完成了掃盲的學徒們正合適。
這幫學徒在白馬山的生活異常“充實”——清晨被騎士們操練,白天參與勞動或者實驗,晚上還要接受數理化的轟炸。
海因利希、夏洛特和奧爾良等三名男爵之子充當李維的學生兼助教。
由於良好的教育基礎,這三人的接受能力要強得多,省去了李維給學徒們一個個“餵飯”的煩惱。
畢竟李維也不是真的要讓這群人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而是參考了特殊年代的速成教育方法,只教授他們和工作相關的原理。
剩下的部分可以等到往後“夜校”開辦了再補。
而對於這幫學徒來說,光是不愁吃喝和足以養活一家人的工資,就足夠他們拼盡全力、努力學習了。
畢竟,李維也說過“不合格者會被淘汰。”
李維拿出一根彈簧——鍊金工坊裡的手搓彈簧是給馬車減震用的,受限於材質和工藝,每一根的彈性係數都不盡相同,拿來做“彈簧測力計”的誤差太大,暫時行不通——用力下壓,彈簧壓縮。
“我對彈簧施加的,就是「壓力」。”
“你們互相按壓自己的手掌,或者按壓地面,又或者坐在地上本身,都是一種壓力。”
李維擺弄著彈簧,將受力透過形變的方式,直觀地展示給眾多學徒們。
“而我們之前已經學習過了「接觸面」的相關知識。”
“施加在單位接觸面上的壓力,就是「壓強」。”
李維一腳踩在彈簧上,一腳落在地面,雙手下指,對著一眾學徒說道:“顯而易見,強度越大的東西,受到同樣的壓強時,變化越小。”
“同樣是木棍,削尖了的木棍就比圓頭的木棍鋒利,這也是因為「壓強」。”
李維又抽出了自己的匕首:“這也是為什麼劍刃比劍身要薄。”
埃利奧特舉起了手中的筆:“但是,大人,越薄的東西往往越脆弱。”
早在獸欄的時候,李維就發現埃利奧特的思維發散性特別的強,眼下也不例外。
李維嘴角微翹,想要折斷手裡的獅鷲羽毛筆——發現折不斷——不動聲色地拿起一根普通羽毛筆,掰成兩段,接著說道:“這就是除了壓力測試外我們要進行的另一個測試,我將它稱之為「折彎測試」。”
……
完成原理的普及,接下來就是實際的操作了:
將混凝土塊鋪在鐵砧上,兩端懸空,保證懸空長度不少於混凝土塊總長度的五分之四。
混凝土塊兩端各自懸掛或者上置等重的重物或者水,接觸面積儘可能小,記錄水泥塊崩裂以及折斷時的重物質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