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一帶,自從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以來,就是我們的版圖,朕怎麼能允許那裡長期被吐谷渾佔據呢?
只是,大唐剛剛建立不久,年年征戰,去年剛把東突厥消滅,朕愛惜百姓和軍士,所以,不想再發動戰爭,可是,伏允把我們的寬容和忍讓當作軟弱可欺,是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心中無時無刻不想著天下的蒼生,實乃百姓之福啊!”魏徵趁機拍了一下李世民的馬屁。
李世民臉色稍緩,把目光投向了李承乾:“如果我們要征伐吐谷渾的話,當採用什麼策略呢?”
聞言,魏徵的雙眉緊鎖,因為他知道這個問題十分尖銳,不好回答,李世民打了半輩子的仗,對於用兵打仗,那可是行家。
如果李承乾回答得稍有差錯,將會影響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
魏徵不禁替李承乾擔心了起來。
李承乾略加思索,語氣從容:“父皇,兒臣聽說三國時期,馬超為了替父親馬騰報仇,興兵討伐曹操。
馬超和韓遂的西涼兵駐守在潼關,與曹操對峙。
雙方打了幾仗,互有勝敗,但是,曹操始終無法戰勝馬超。
後來,曹操使用了反間計,離間了馬超和韓遂的關係。
等到馬超和韓遂鬧翻了以後,曹操很容易就把馬超擊敗了。
之前,吐谷渾和東突厥結盟,如今,東突厥已經不存在了,他們便又轉而與黨項等西域諸國結盟。
党項族的首領拓跋赤辭是個無利不起早的傢伙,更不是省油的燈,如果我們直接發兵攻打吐谷渾的話,那麼,党項和西域諸國必定會發兵救援,傷亡必定會很大,而且,勝負難料。
因此,兒臣建議:我們可以先對党項和西域諸國進行招撫,党項人的生存環境並不好,這樣一來,肯定會有很多人投降我們大唐,等到吐谷渾完全孤立了,我們再興大軍討伐,可一戰成功。”
李世民聽了之後,臉上的陰雲盡皆散去,因為他沒想到李承乾會說出這麼一番話來,分析得有理有據,而且,切實可行。
李世民看了一眼魏徵,臉上露出了得意之色:“看來,你行了冠禮之後,的確長大了,朕同意你的建議。
只是,若是要去招撫党項等西域諸國的話,派誰去比較合適呢?”
“兒臣願意前往。”李承乾主動請纓。
“這——。”李世民猶豫了一下。
李承乾說這話,可把魏徵給嚇壞了,他趕緊把李承乾拽到了一邊,低聲道:“殿下,你瘋了啊,這事可不是兒戲啊。
當初,黥布造反,漢高祖劉邦打算讓太子劉盈統兵迎敵。
有人建議說,如果太子打贏了這一仗,對於鞏固太子的地位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
如果太子一旦敗了,那可就麻煩大了,嚴重影響太子在朝中的地位。
呂后想來想去,認為那人說得有理,便不讓劉盈出戰,最後,劉邦親自統兵征伐黥布。
吐谷渾和党項的軍士十分彪悍,你若親自前去,凶多吉少,不如不去。”
李承乾聽了魏徵的話之後,一笑:“孤在這東宮之中,都憋悶壞了,正好趁此機會出去散散心。”
“散心?”魏徵抖動著雙手,心想你的心態真好,“那裡可是龍潭虎穴,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
可是,不管魏徵怎麼勸,李承乾也是不聽。
最後,李世民道:“此事容朕三思。”
晚上。
立政殿。
長孫皇后剛把李治哄睡了,李世民從外面走了進來。
長孫皇后發現李世民今天的氣色還算不錯。
她趕緊起身,把李世民的外衣脫了,掛了起來,又給他倒了一杯熱茶。
李世民在桌邊坐下,便把今天發生的事對長孫皇后講述了一遍。
長孫皇后聽完之後,臉色也變了:“陛下,你的意思是打算讓承乾去招撫党項及西域諸國嗎?”
“並非朕讓他去的,而是他主動要去的。”
“此去党項路途遙遠,跋山涉水,風險極大,承乾剛剛行過冠禮,年齡尚幼,經驗不足,恐怕難以成事。
朝中有那麼多的文武大臣,陛下派誰去不行,何必非得讓承乾去呢?”
“皇后言之有理,不過,承乾今日所提的對策,甚合朕的心意。”
長孫皇后起身施禮:“陛下,臣妾為大唐賀,為陛下賀!”
“此話何意?”
“承乾這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聰明,經常會有一些奇思妙想,長大後,在孔穎達、陸德明和魏徵等老師的教導之下,用功讀書,勤奮學習,如今,學有所成,已經可以幫著你處理一些政務了,而且,總體來說,他所批閱的奏章,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針對複雜的情況,他能提出一些切實有效的對策,說明他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這難道不是社稷之福嗎?”
李世民點了點頭:“承乾除了沒有著書立說之外,其他方面倒是不比泰兒差。”
聞言,長孫皇后一皺眉:“陛下又何必說這樣的話呢?
三國時期,孔明剛到東吳,東吳的那些文官便詰難於他,問他有沒有寫過什麼書。
孔明說,有的人下筆千言,洋洋灑灑,尋章摘句都沒有他精,可是,遇到了實際問題卻一籌莫展,像那樣的人又有什麼用呢?
再說曹操的幾個兒子,若論寫文章,誰有曹植寫得好呢?
一篇《洛神賦》便讓他名滿天下,可是,曹操在選繼承人的時候,為什麼不選他,卻選曹丕呢?
因為曹操明白一個道理:作為君主,你可以不著書立說,不過,你要知道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時,該如何處理,這才是最主要的,而曹丕在這方面,明顯比曹植要強上很多。”
“皇后說得對。”
他們正在說話之間,李泰進來了,趴在地上磕頭:“兒臣給父皇、母后請安!”
李世民低頭看了看他,笑問道:“你小子是不是又胖了?”
“回父皇的話,兒臣最近確實又長了三十多斤。”
“長了這麼多,現在多重了?”
“胯下的馬已經馱不動兒臣了。”
“哦,那這樣吧,在朕的馬廄裡還有一匹大宛天馬,你且牽了去吧。”
“謝父皇!”
李泰心中十分高興,因為,他知道天馬非常珍貴,當初,漢武帝為了得到天馬,不惜發動戰爭,並且親自寫了好幾首讚揚天馬的詩。
李世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這麼晚了,你到此有什麼事嗎?”
“用不了多久,兒臣就要到揚州去了,那麼,在京一日,早晚給父皇和母后請安,是應該的;另外,兒臣聽說了一件事,特來相問。”
“什麼事?”
“兒臣聽說,父皇打算讓皇兄去招撫党項和西域諸國,不知可有此事?”
李世民一聽,心想這小子訊息倒是挺靈通:“是啊,是有這麼一回事。”
“兒臣認為這件事,兒臣也能辦,兒臣請求出使党項和西域諸國。”
李世民笑了,對長孫皇后說:“看到沒有,這小子現在出息了。”
長孫皇后看著李泰:“你才十二歲,此去党項並非兒戲,你不能去。”
“不,母后,兒臣已經不小了,想當初甘羅十二歲時,已經做了秦國的上卿。
兒臣以為這件事,不是什麼太難的事,請父皇和母后給兒臣一個表現的機會。”李泰態度堅決。
“你不可以去。”
“為什麼兒臣不可以去,皇兄就可以去?是不是你們偏心眼兒?”李泰把嘴巴撅起老高。
“你這孩子,怎麼好壞話聽不出來呢?”長孫皇后聽他說這話,也很生氣。
李世民一看,就和稀泥:“既然你執意要去,你就多帶點侍衛,出使党項去吧。”
“謝父皇成全。”
得到了父皇的旨意,這一下,李泰更高興了,心想只要自己在邊疆建立了功勳,就更有希望爭奪太子之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