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朱存梧好似想到了什麼,又加了一句,“另外,營正及以上武官不得參與大比武。”
朱存梧起兵時,就在軍中設了隨軍學堂,要求士兵讀書習字,登基後又設了武備學校,用以培養武官,朱存梧親自兼任山長,級別相當於國子監,學員畢業後任營正營副之職。
舉行大演武,可以激勵士卒訓練,並且發掘底層人才,為下層軍官和士兵提供一個上升通道。
最重要的是可以收買軍心,不然朱存梧也不會拿出爵位來獎賞,雖然僅僅是不能傳給子嗣的果毅校尉爵,但那也是爵位不是?
……
“此外,我大明朝有文武散階,文官散階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初授升授加授等一共四十二級;武官散階從正一品到從六品,一共三十級,太過繁瑣了一些。”
說完軍隊訓練,朱存梧又說起了散階制度。
“今日不談文官散階,只說武官散階,往後改武散階為軍銜,按正從九品制武官分十八級,士卒分六級,武官士卒常服、甲冑皆按軍銜重新設計,日後軍中不論官職而論軍銜,下級見上級必須行禮。”
大明朝的武官散階制度,基本上就相當於後世的軍銜,不過武官散階只有正一品到從六品,且分為三十級,並不全面,且過於複雜了,再加上十二階武勳什麼的,一般人真不一定能弄明白。
十二階武勳,乃是武將戰功榮譽,相當於後世的勳章之類的,就不作變動。
此番朱存梧打算廢除文官散階,精簡武官散階,畢竟軍隊是他的根基。
改制後的武散階,或者是軍銜,武官按照官職品級來授予軍銜。
正一品為鎮國大將軍,從一品為驃騎大將軍。這一級是大明最高階別的武官,基本上只有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和同知才能授予;
正二品為上將軍,從二品為中將軍。能夠獲得這一級別軍銜的,只有兵部尚書、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以及個別巡撫、將軍,如遼東巡撫朱存槊、吉林將軍李定國等。
正三品為左將軍,從三品為右將軍,正四品為前將軍,從四品為後將軍。
正五品為左中郎將,從五品為右中郎將,正六品為前中郎將,從六品為後中郎將。
正七品為上尉,從七品為中尉,正八品為左尉,從八品為右尉,正九品為前尉,從九品為後尉。
如此一來,將各級武職都涵蓋在軍銜之中,往後也就便於操作,高職低銜,或是低職高銜,都能起到打壓、拉攏、分化、犒賞的作用。
比如某個總兵有些不聽話,那就可以將他的副職晉升為左將軍軍銜,和他平起平坐,以此作為警告;
又或者一些人在某個職位上呆了很久,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升職,那就可以晉升其軍銜,以此作為犒賞。
總之,有些手段,皇帝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沒有!
至於士卒的軍銜,則是按照入伍年限來算。
入伍第一年為新兵,入伍第二年為列兵;
入伍第五年為右士,入伍第十年為左士,入伍第十五年為中士,入伍第二十年為上士。
士卒軍銜等級不同,待遇餉銀自然有所不同。
透過控制軍銜授予的名額,不但能挑選精銳士卒,還能限制地方武將的實力,最後還能節省朝廷軍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