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闈之後,皇帝於文華殿召見內閣大學士問政。
“朕欲在五京二十一省各設立一所官學,名喚大學,等同於國子監;再改國子監為太學,教授諸子百家學說,從各省大學中選取生源,諸卿以為如何?”
皇帝話音剛落,內閣首輔朱誼源當即奉承道,“陛下英明,此乃教化之政,功德無量,理當如此!”
朱誼源早在朱存梧沒登基時,就聽過皇帝說起過相關的隻言片語,他自然明白皇帝意思,此番為的是打壓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
難得的是,向來喜歡跟朱誼源一爭長短的王應熊,今天卻比較沉默,沒有什麼反應。
皇帝的心思,其實在場的人都明白。
看看皇帝登基後的動作,先是轉移衍聖公爵位世系、設立孔子奉祀官、打壓曲阜孔氏,後來又變革殿試內容,如今又要設立大學和太學,無一不是衝著儒家來的。
只是,王應熊到底是正兒八經的儒家出身,怎麼可能希望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轉而和手下敗將們一起競爭?
但是王應熊明白自己改變不了皇帝的想法,只能保持沉默。
而同樣在場的陳士奇,也是一樣的道理。
就這樣,倆人好似被排擠了一般,落寞地冷眼旁觀著,而朱誼源和朱誼淮,則不斷和皇帝商討具體細節,進言獻策,呈現一副君明臣賢的畫面。
不過,王應熊和陳士奇裝透明人,皇帝卻不能忘了他倆。
等具體細節議定,朱存梧看向王應熊和陳士奇,直接開門見山。
“太學設立,必然會遭致儒家士林反對,因此這太學祭酒之位,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兼任,兩位愛卿覺得何人能擔此重任?”
王應熊和陳士奇對視一眼,知道皇帝這是想讓他倆中的一人出來背黑鍋。
太學之中百家爭鳴,勢必會引起天下讀書人的不滿。
泰武皇帝兵鋒正盛,造反的事估計沒人敢幹,但是口誅筆伐之類的一定少不了,畢竟這是儒家的看家本事。
可以想見的是,這個主持太學事務的人,一定會被儒家各派口誅筆伐,戳脊梁骨的。
所以太學祭酒的位置就是個風口浪尖,要是幹好了,桃李滿天下,功德無量;可要是幹不好,準備遺臭萬年吧。
也正因為太學祭酒位置重要,所以更需要朝廷重臣來坐鎮。
而什麼樣的重臣,能重過內閣大學士?
如今內閣大學士四人,首輔朱誼源和武英殿大學士朱誼淮乃是宗室出身,當今皇叔,身份是很貴重,可惜在士林中並沒有什麼名聲。
真要讓他倆出面主持太學事宜,豈不是找罵,天下士子正好有了反對的理由。
所以此事,只能讓王應熊或者陳士奇來幹。
二人沉默良久,最終陳士奇毅然起身。
“啟稟陛下,太學將來必是我大明文化薈萃之地,如此學府,老臣身為文華殿大學士,捨我其誰?”
皇帝大喜,“陳卿既然毛遂自薦,那就由陳卿來督辦太學吧。”
陳士奇慨然應下。
不是陳士奇比王應熊膽大,而是他突然想到他們議事的地點,乃是文華殿。
當今皇帝往常召見內閣,一般都是在武英殿,其次就是在奉先殿,偶爾才在謹身殿,文華殿反倒很少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