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反常態在文華殿問政,怕不是就在這裡等他毛遂自薦吧?
既然如此,與其等著皇帝點名,還不如主動請纓呢。
估計王應熊也是想明白了這一點,才一直默不作聲的吧?
不過,
風浪越大,魚越貴。
陳士奇身為福建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的。
……
翌日,皇帝下詔,內閣擬旨,禮部承辦,在大明五京二十一省各建立一所官辦書院,上賜名曰“大學”,大學祭酒位列正四品。
計劃每所大學招錄三五百名秀才貢生,喚作大學生,學期四年,大學生畢業後,授予學士功名,等同於舉人,可跳過秋闈直接參加春闈。
大學生招錄每年一科,於五月在省城統一考試,考試內容分文科、數科、歷史、策論四科(相當於後世高考的語文、數學、歷史和政治),成績由四科總分合計。
秀才參加完考試後,還需要填報志願,最後根據分數排名和志願意向分配學校。
不可避免的是,每所大學招生名額中,本省生源佔據大頭,足有六成之多,另四成由朝廷統籌分配其他省的學子。
當然了,五京大學的招生名額,自然要比省立大學的名額多,具體就不做細述了。
另外,改國子監為太學,太學祭酒位列正二品,暫由文華殿大學士陳士奇兼任。
太學下設文、數、兵、法、農、工、道、醫、經濟、縱橫等十餘個學院,各學院的院正,皆位列正四品。
太學生由各省大學畢業生中招錄(相當於後世的研究生),學制三年,畢業後賜同進士出身,優異者入翰林院。
還有原來的武備學堂,也改成了大明武備大學,專門培養低階軍官。
武備大學畢業後,進一步則是在太學兵學院進修。
……
太學和大學的設立,惹得士林紛紛批判,但是天下大多數秀才卻直呼皇恩浩蕩。
畢竟鄉試、會試,哪個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大學招生名額多,而且招生考試每年舉辦,如此一來,他們的機會也就更多了。
考不過鄉試、會試,難道還考不過每年一次的大學招生考試?
而這,也是朱存梧一次性在各省都設立大學的主要原因,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拉攏這些人數眾多的秀才們。
拉一波打一波的手段,如今朱存悟玩得爐火純青。
至於舉人們,到了這一身份,都已經能夠接觸到官場了,享受到功名待遇的舉人們,自然不會做什麼出格的事情,最多隻是在私下聚會的時候罵幾句罷了。
如此卻是無傷大雅。
反倒是這些秀才們,多是滿腔熱血的年輕人,說不得熱血上頭,或者被別有用心之人鼓動,天知道會鬧出什麼亂子來呢?
去年“東林案”的導火索事件,在南京孔廟靜坐請願的讀書人,大多是十幾二十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