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初抵北京城,楊為先在探訪北京貢院後,心中便已暗自揣測考場號舍的環境或許不盡如人意。
原本尚存一絲幻想,以為或有不同,但親臨其境後,卻發現實際情況確實平平無奇。
考棚大多由木板、葦蓆等簡陋材料倉促搭建而成,四周則以荊棘叢作為屏障。
這與之前府試、院試考場在設施上並無顯著差異。
若將之與江南貢院的精緻與考究相較,其間的差距猶如雲泥之別。
分的號舍一般,距離廁所很遠。
楊為先搖了搖頭,不在意的直接走到號舍坐下。
還好幾人都帶齊了東西,要不然可能就要在這裡凍死。
此時距離考試還有幾個時辰,楊為先索性把位置收拾下,然後取出一床厚毛毯蓋著躺下,美美的睡了起來。
多年來一直鍛鍊,睡眠質量還是很好的,倒頭就睡著了,還好沒有打呼嚕,不然就要被人投訴。
子時一到,隨著翰林院侍讀曾棨的一聲令下,鼓聲隆隆響起,標誌著永樂十六年會試正式拉開帷幕。
楊為先迷迷糊糊醒來,收拾了下號舍,拿到差役下發的草稿、試卷、三根蠟燭等物品,便開始抄下巡邏衙役舉著的考題。
考題型別和數量,跟之前鄉試沒有區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一共七篇文章。
四道經義題也是要從“五經”加起來的二十道題中,選四道。
鄉試都沒人能做完兩經以上,更別說會試了,大家都是保守,各自選主修的一經。
楊為先深呼了一口氣,認真的研讀第一道四書題。
“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
這第一道題就出自《大學》,還是個截搭題,看來曾大人挺會選的。
說道這個截答題,簡單地說,就是從四書裡,選兩個句子,截掉一句或幾個詞,然後搭在一起成為題目。
這樣出題,也是因為四書的內容有限,按照常規出題方式,容易猜題與抄襲,所以就出了這類截搭題。
到了這科舉考試倒數第二關,要動真格。
常言所說,這會試第一場對比鄉試難上加難。
楊為先細細回顧了先前與恩師共同探討並梳理的《大學》一書中的註解,對於這第一道題目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上至國家之君,下及黎民百姓……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一邊研磨著墨汁,一邊沉思冥想,時間悄然流逝了一刻鐘之久,直至心中有了定見,方才提筆作答:
“夫修身立本,乃人道之基,天地之大義也......”
經過這六年的刻苦學習,以及前世九年的義務教育積澱,楊為先撰寫八股文已遊刃有餘,缺少的只是如何進一步字斟句酌,以撰寫出更加出色的文章。
來到北京城一個多月的時間,先後與恩師、張爺爺、金幼孜等朝中重臣,以及劉江等青年才俊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時,所作的文章,筆觸瀟灑自如,如行雲流水般順暢,落筆之際彷彿有神助,盡顯才華橫溢。
一邊輕蘸墨汁,一邊揮灑自如地書寫,洋洋灑灑之間,僅一個多時辰,便完成了一篇兩百多字的四書八股文。
隨後,楊為先輕輕揉了揉手腕,思考著第二題,稍作休息後,再次提筆。
大腦迅速運轉,筆下生風,龍蛇飛舞,一篇接一篇的佳作躍然紙上。
直至大約正午時分,才緩緩停筆,細心研讀並檢查起自己所寫的三篇八股文來。
滿意地審視著三篇精心撰寫的四書八股文,小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這次考試排名確定不了,但是肯定穩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