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扶手上的鎏金螭首。他的目光掃過殿中肅立的群臣——紫袍玉帶的宰相們垂首而立,緋袍官員手持象牙笏板,青袍小官屏息凝神。所有人都等待著今日朝議的第一個議題。
“啟稟陛下。“房玄齡手持笏板出列,蒼老的聲音在殿中迴盪,“太醫署奏報,長安周邊疫情已得控制,病亡人數較上月減少七成。“
李世民微微頷首,指尖在螭首龍睛處輕輕一叩:“此次防疫,孫思邈與程巖功不可沒。朕欲擢程巖為太醫署丞,正七品下,諸位以為如何?“
殿中空氣驟然凝滯。
長孫無忌的笏板微不可察地顫了顫。他餘光瞥向身後的御史大夫杜淹,兩人交換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
“臣有異議!“魏徵突然跨步出列,聲如洪鐘。這位以直諫聞名的諫議大夫今日特意換上了嶄新的紫色官服,腰間金魚袋在晨光中閃閃發亮,“我朝歷來重農抑商,若開此先例,恐天下商賈皆生非分之想!“
他的聲音在殿梁間迴盪,幾個青袍小官不自覺地縮了縮脖子。李世民眯起眼睛,注意到魏徵袖口沾染的墨跡——這位清貧的諫官今晨必定是匆忙更衣,連昨夜批閱奏章的痕跡都未及清理。
“魏卿此言差矣。“房玄齡輕撫長鬚,“《貞觀律》明載,凡有殊功者,可不拘常例。前朝楊素以匠人入仕,不也官至尚書令?“
杜淹突然冷笑一聲:“房相莫非忘了?楊素最後可是謀反被誅!“
程咬金的咆哮聲在太極殿內炸響時,殿角的青銅仙鶴香爐都被震得嗡嗡作響。老將軍一腳踢開礙事的紫檀憑几,明光鎧的護心鏡反射著朝陽,在杜淹臉上投下一道刺目的光斑。
“放你孃的狗屁!“程咬金腰間的金粟玉帶銙叮噹作響,他一把扯下頭上的進賢冠摔在地上,“老子當年在瓦崗寨還劫過皇綱呢!“
殿中頓時譁然。李世民的手指驟然收緊,鎏金螭首被他捏得微微變形。他看向始終沉默的長孫無忌,這位國舅爺正盯著自己的笏板出神,彷彿上面突然出現了什麼玄妙的圖案。
“陛下。“秘書監虞世南突然開口,這位年過七旬的老臣聲音溫和得像在品評書法,“程巖改良的牛痘法確實活人無數,但貿然授官確實有違朝廷體統。不如賜金帛田宅,以示恩寵?“
李世民的目光掃過群臣。杜淹嘴角噙著冷笑,魏徵滿臉肅然,房玄齡欲言又止,而長孫無忌——終於抬起了頭。
“陛下。“國舅爺的聲音不緊不慢,“臣以為,或可仿效前朝'斜封官'舊例,授程巖'同太醫署丞'虛銜,不列品秩,但可參與太醫院議事。“
李世民瞳孔微縮。這個提議看似折中,實則狠毒——沒有正式品階的官職,就像沒有根基的浮萍,隨時可能被一場風雨摧毀。
殿外傳來更鼓聲,晨光終於穿過雲層,將太極殿的地磚照得金光粼粼。在這片輝煌的光影中,李世民緩緩起身,玄色龍袍上的金線刺繡泛起冷光:
“此事容後再議。退朝。“
李世民走後,朝廷上繼續吵著,慢慢地,尉遲恭,秦瓊,等武將都站在程咬金這頭和那些世家吵的不可開交,當然,李世民也很快知道的這一切,
後宮。李世民斜倚在軟榻上,手中捏著一份奏摺,硃批未乾,墨跡在燭光下泛著暗紅。
長孫皇后手執銀剪,正修剪著一盆金絲梅,花枝在她指尖輕顫,簌簌落下幾片枯葉。
“觀音婢。”李世民忽然開口,聲音低沉,“今日朝堂上,程知節那老匹夫差點把杜淹的鬍子揪下來。”
長孫皇后微微一笑,指尖輕輕撥弄花瓣:“陛下不是罰了他三月俸祿?”
“罰?”李世民冷笑一聲,將奏摺擲在案上,“朕恨不得賞他三壇御酒!”
皇后抬眸,見丈夫眉宇間鬱色沉沉,便放下銀剪,緩步走到他身旁坐下。她伸手撫平他緊皺的眉頭,溫聲道:“陛下心裡不痛快?”
李世民閉了閉眼,長嘆一聲:“朕想用程巖,可朝堂上那些人,一個個咬死了‘商賈不可入仕’的規矩不放。”
長孫皇后輕輕握住他的手:“陛下是天子,真要破這個例,誰又能攔得住?”
“攔?”李世民睜開眼,眸中閃過一絲銳利,“他們是不敢明著攔,可暗地裡呢?杜淹今日在朝堂上那番話,句句誅心!他說程巖‘商賈賤籍,若授官職,恐寒門、工匠皆生非分之想’!”
長孫皇后沉吟片刻,指尖在李世民掌心輕輕一劃:“那陛下打算如何?”
李世民冷笑:“朕已命人擬旨,封程巖為‘防疫使’,不列品秩,但可參與太醫院議事。”
皇后眼中閃過一絲瞭然:“這是要繞開吏部的銓選?”
“不錯。”李世民目光沉沉,“朕倒要看看,誰敢攔!”
長孫皇后輕輕嘆息:“可這樣一來,程巖便成了眾矢之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