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化工

第79章 擇地立基

寅時三刻,東方天際剛泛起蟹殼青,程巖已帶著王守拙穿過洛陽城南的殘垣斷壁。昨夜細雨浸潤過的黃土在晨光中泛著赭石色,兩人靴底沾滿帶著露水的泥漿,每走一步都在鬆軟的土層上留下清晰的腳印。

“侯爺,您看這個。“

王守拙突然蹲下身,從腰間皮囊裡掏出一柄銅製卡尺。少年撥開一叢掛著水珠的野燕麥,露出底下裸露的岩層。卡尺的尖端在青灰色石面上輕輕一刮,立刻帶下一層細密的石粉。

“石灰岩。“程巖接過粉末在指間捻開,細膩的觸感中帶著微微的顆粒感,“比藍田的質地更密實。“他俯身嗅了嗅,岩石縫隙間飄出一股若有若無的硫磺味——這是上好的地基材料才會有的特性。

晨風掠過荒原,掀起層層草浪。程巖的白馬突然打了個響鼻,前蹄不安地刨著地面。順著馬兒的視線望去,三十步外有片寸草不生的圓形空地,直徑約莫五丈,邊緣整齊得像是被人刻意修整過。

“奇怪...“王守拙從背囊取出麻繩,兩端各系著一枚銅錢。他將繩子拉直平鋪在地面,銅錢立刻向圓形空地的方向傾斜,“這底下有東西在引著銅錢走。“

程巖解下腰間的水泥匕首,刀尖插入土中三寸便碰到硬物。刮開表層浮土,露出塊佈滿蜂窩狀孔洞的青磚——磚體側面陰刻著“大業七年將作監造“的字樣,每個孔洞裡都結著晶瑩的硝霜。

“前朝工坊遺址。“程巖用刀背敲擊磚面,沉悶的回聲中夾雜著細微的金屬震顫,“不適合建學堂。“

兩人繼續向西行進。朝陽漸漸升高,將兩人的影子投在長滿苜蓿的緩坡上。王守拙每走百步就蹲下測量一次,他特製的量地杖上刻著十二種刻度:最上層是普通尺寸,中間層是根據日照角度計算的最佳採光距離,最下層則是用藍田水泥澆築的微型水平儀。

“侯爺!這塊地有意思!“少年突然在坡頂停下,量地杖插入土中時發出獨特的悶響。他扒開茂密的苜蓿叢,露出底下交錯的白色根系——這些根鬚不是常見的須狀,而是呈放射狀平鋪生長,形成天然的加固網。

程巖接過量地杖,在周圍十丈範圍內連續戳刺。杖尖傳來的觸感時而堅硬如鐵,時而鬆軟如絮。最終他在東南角找到塊三丈見方的區域,土質均勻緊實,量地杖插入一尺深都未遇阻礙。

“取土樣。“程巖從馬鞍取下特製的取樣器——這是藍田匠戶新制的工具,黃銅管身內襯水泥塗層,能完整儲存土壤層次。當銅管旋入地下兩尺時,管壁的溫度計突然升高了半度。

王守拙麻利地支起三腳架,架上懸掛的磁針在離地三尺處突然開始畫圓。少年不慌不忙地從背囊取出個牛皮水囊,倒出些許渾濁的液體——這是用藍田熒光礦粉調製的顯影劑。液體滲入土壤後,地面漸漸浮現出蛛網狀的淡藍色紋路。

“老河道!“程巖單膝跪地,指尖沿著紋路勾勒,“乾涸至少百年,但地下水脈還在。“他忽然用力按壓某處,鬆軟的土層下傳來堅硬的觸感。扒開浮土,竟是塊邊緣光滑的鵝卵石,石面佈滿細密的螺旋紋——這是長期被水流沖刷形成的痕跡。

日頭漸高,苜蓿叢中的螞蚱開始鳴叫。程巖展開洛陽城圖,在西南角仔細標註。羊皮圖紙上已經佈滿各種記號:硃砂畫的地下水位,墨線勾的土層分佈,還有用銀針刺出的溫度變化點。現在,他又在鵝卵石發現處添了個藍色圓圈。

“再測一次承重。“程巖從馬鞍解下個古怪的裝置——這是阿羅憾設計的驗地儀,青銅底座上立著七根高度不同的水泥柱。當儀器放置在鵝卵石上方時,最高的那根柱子突然自行沉降了半寸。

王守拙立即翻開記錄簿,用炭筆快速繪製地層剖面圖。少年畫圖的姿勢很特別:左手小指始終貼著紙面,這是藍田老匠人教的法子,能透過指尖震動感知地下水流。突然,他的筆尖在某個位置頓了頓。

“侯爺,這裡三丈往下...“少年舔了舔乾裂的嘴唇,“有空洞。“

程巖取出最後一根取樣器。這根銅管末端連著個牛皮氣囊,插入地下時會自動記錄氣壓變化。當銅管觸及三丈深度時,氣囊突然發出“噗“的輕響——這是遇到空腔的明確訊號。

“前朝的地窖?“王守拙湊過來,鼻尖沾了泥灰。

程巖搖頭,從懷中取出個綢布包。展開後是塊半個巴掌大的藍田礦石,石體表面的天然紋路在陽光下泛著虹彩。他將礦石貼在取樣器外壁,石面立刻浮現出細密的汗珠——這是遇到石灰岩空洞的特有反應。

“天然溶洞。“程巖收起礦石,在圖紙上打了個叉,“不能冒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