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化工

第79章 擇地立基

正午的陽光將兩人的影子縮成腳下一團。白馬馱著的銅壺突然發出“咕嘟“聲——這是李泰特製的計時器,壺水燒乾正好是午時三刻。程巖最後環視這片荒地:東面有天然水源,西面是採石場舊址,南邊三里就是官道。除了那個溶洞...

“往北移三十丈。“程巖指向一片長滿蒲公英的平地,“避開地下空腔,又能借到老河道的堅固地基。“

王守拙立即跑過去,麻繩丈量的聲音驚起幾隻雲雀。少年每量一丈就打下一個木楔,楔子頂端都塗著熒光礦粉,在陽光下閃著微弱的藍光。最後他跪在地上,用水泥匕首在選定位置刻下十字標記,刀痕深達三寸。

程巖走過來,從馬鞍袋取出個陶罐。罐中是特製的標記砂漿——藍田水泥混入了碎瓷片和鐵礦渣,凝固後會形成獨特的青金色。他將砂漿澆在十字標記上,又插了根鐵條作為中心樁。

“明日帶水準儀來複核。“程巖拍拍少年肩膀,突然發現王守拙的耳後沾著片奇怪的葉子——那不是苜蓿,而是株罕見的雙色蕨,只在石灰岩與黏土交界處生長。這進一步證實了此處的地質結構異常穩固。

日頭攀過邙山脊線時,二丫帶著格物院的學徒們穿過晨霧而來。少女髮間的算盤簪子隨步伐輕晃,檀木珠子碰撞聲驚起草叢裡幾隻蚱蜢。她手中捧著的魚鰾水平儀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光澤,灌在其中的井水隨著腳步微微盪漾,水面浮著的麥稈影子在底部刻度盤上投下細長的陰影。

“東高西低,差了三指半。“二丫跪在程巖做的標記旁,左眼眯成細縫。她突然從腰間解下個銅製圓環,環內側等距鑲著十二片不同材質的石片。當圓環平放在地面時,嵌著藍田石片的那格正好對著麥稈的影子。

王守拙立即翻開記錄簿,炭筆在“巳時三刻“的記載旁畫了個星號。少年轉身從驢車上搬下個古怪的裝置——三根竹竿支起的框架上懸掛著七枚銅錢,每枚錢孔都穿著染成不同顏色的絲線。當裝置支在選址中心時,赤色絲線突然自行繃直,指向東北方四十五度角。

“阿羅先生說這個方向...“少年拽了拽絲線,銅錢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地下三丈有硬土層。“

程巖接過學徒遞來的洛陽城圖,羊皮紙邊緣已經磨得起毛。他手指沿著舊河道標記移動,在二丫測出的低窪處畫了個硃砂圓圈。圖紙突然被一隻佈滿老繭的手按住——老石匠趙五不知何時蹲在了旁邊,他指甲縫裡還嵌著青石粉末。

“侯爺,這地方老朽熟。“老人從懷裡掏出塊帶著體溫的石灰岩,石面上用鐵釘刻著歪扭的記號,“武德六年修南城牆,在這兒取過石料。“他翻轉石塊,背面竟密密麻麻刻著十幾道劃痕,“每取一車石,劃一道。“

學徒中突然響起驚呼。一個瘦小少年手中的銅尺正在自行伸長——這把特製的摺疊尺每節都鑲著磁石,此刻竟像活物般節節展開,最終指向西北方向。尺尖所指處,幾株蒲公英以反常的速度枯萎,露出底下泛白的土層。

“取土樣!“程巖解下馬鞍旁的青銅鑽桿。當鑽頭旋入枯萎的蒲公英根部時,杆身的溫度計突然上升了半刻——這是遇到石灰岩層的典型反應。鑽桿提到三尺深時,帶出的不再是黃土,而是夾雜著貝殼碎片的青灰色黏土。

阿羅憾的白鬚在風中飄動。老人跪在地上,將取出的土樣放入銅缽,又倒入半杯透明的液體。混合物立刻沸騰起來,冒出帶著海腥味的白煙。煙霧在空中凝成個模糊的獸形,前爪恰好按在圖紙的硃砂標記上。

“三十年前...“波斯老人突然用生硬的唐話說道,“這裡,是海。“

程巖眉頭一皺。他接過銅缽,指尖沾了點冷卻的沉澱物——細小的貝殼碎片在陽光下閃著珍珠光澤,確實是海相沉積物。圖紙上的舊河道標記突然有了新解釋:這恐怕是古黃河改道前留下的河口三角洲。

“拿繩來!“二丫突然跳起來。少女從驢車取下捆特製的麻繩——每隔一尺就係著個灌鉛的桃木墜子。當繩子在選址四周呈放射狀鋪開時,所有墜子都微微偏向中心點,就像被無形的手拉扯著。

王守拙立即在記錄簿上繪製新的測繪圖。少年畫線的炭筆突然“啪“地折斷——這不是用力過猛,而是圖紙某處突然隆起個米粒大的鼓包。程巖用刀尖挑開羊皮紙的夾層,裡面竟然爬出幾隻半透明的白色小蟲,蟲體表面覆蓋著細密的石灰質鱗片。

“穴居蠹。“李泰的聲音從眾人身後傳來。親王今日難得穿了件素色圓領袍,腰間的水泥算盤換成了小巧的銅製羅盤。他俯身捏起一隻小蟲,蟲體在他指尖迅速乾枯成粉末,“只活在石灰岩空洞裡...“

話音未落,地面突然傳來細微的震顫。二丫魚鰾水平儀裡的水面蕩起漣漪,麥稈影子在刻度盤上劃出個完整的圓弧。程巖立即單膝跪地,掌心貼土——這不是地震的波動,而是某種有規律的震顫,就像遠處有支大軍在行進。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