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的更鼓從遠方傳來,藏書閣最莊重的時刻到了。阿羅憾手持青銅密封匣從暗室走出,匣內鋪著浸過藥液的絲綢。老人灰白的鬍鬚微微顫抖,將今日試印的《格物初階》樣本放入其中。這卷典籍採用新研製的“千年版“——紙張用構樹皮與藍田礦物纖維混制,墨跡中新增了熒光礦粉,理論上可儲存千年不褪。
“以火為誓,以石為證。“
李泰的聲音突然在閣內響起。親王不知何時立於眾人身後,手中捧著一方特製的藍田玉印。當玉印壓在密封匣的火漆上時,印文“文明永續“四字竟自行發出瑩瑩青光,這是玉石與火漆中礦粉產生的反應。程巖注意到,親王今日腰間的水泥算盤換成了一個小小的青銅晷儀,此刻晷針正指向“傳世“二字。
月光如洗,透過特製的琉璃天窗傾瀉而下,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清晰的星圖光影。程巖緩步走向中央書案,案上攤開著最新印製的《格物要義》。這本凝聚了無數心血的著作,每一頁都暗藏玄機——正文用改良活字印刷,圖注則是手工繪製的水泥畫,二者渾然一體,既有雕版的規整,又有寫本的靈動。
王守拙正在除錯特製的保護裝置。少年將典籍放入沉香木函中,函內襯裡是用藍田礦物與魚膠調製的防潮層。更精妙的是函蓋內側的機關——當書函閉合時,會有七根極細的磁針自動固定書頁,確保哪怕歷經千年顛簸,內中典籍也不會錯亂。
“第一批三十冊,明日送往學堂。“
程巖的聲音很輕,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他輕撫書封,那裡用特製的雲母片拼出“格物“二字,在月光下泛著珍珠般的虹彩。這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精心設計的標識——當光線從特定角度照射時,會顯現出隱藏的藍田礦脈地圖,暗示著知識的源頭。
寅時初刻,東方天際已泛起極淡的青色。程巖站在藏書閣最高處的觀星臺,俯瞰整座浸潤在晨露中的學堂建築群。微風吹過,送來印刷工坊內殘留的墨香,這氣息與庭院中的草木芬芳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味道——這是文明傳承的氣息,既有松煙的古樸,又有礦物的銳意,更蘊含著無數求知者智慧的火光。
第一縷陽光刺破雲層的瞬間,藏書閣的銅鈴同時響起。那不是風吹的自然聲響,而是李泰設計的“晨光鐘鳴“機關——當陽光照射到特定角度的水晶稜鏡時,會觸發連動的銅錘敲擊簷鈴。清越的鈴聲迴盪在晨光中,彷彿在宣告:這墨香浸潤的典籍,這活字鑄就的智慧,將如這朝陽一般,永遠照耀著後世求知者的道路。
殘月西沉,東方天際剛泛起蟹殼青的微光。格物院東廂備課室的窗欞上,凝結著細密的露珠,在微弱的晨光中如同鑲嵌的水晶。室內青銅雁魚燈靜靜燃燒,燈盞中盛著特製的“長明油“——以桐油為基,摻入松脂與藍田熒光礦粉,火光呈現出罕見的青白色,將三丈見方的備課室照得如同浸在月光中。
程巖推開厚重的紫檀木門,門軸發出絲綢摩擦般的細響。這扇門的轉軸採用了他親自設計的“永靜結構“:青銅軸套內嵌著浸油的蠶絲墊片,能將摩擦降至最低。他的鹿皮靴踏在青磚地面上,腳步聲被特製的消音地墊完全吸收——這些地墊用苧麻、絲絮與軟木壓制而成,表面還織入了細密的銅絲網,能隔絕地氣潮溼。
備課室中央的青石案臺長約六尺,寬三尺六寸,通體用邙山特產“響石“雕琢而成。案面經過特殊打磨,呈現出細微的波浪紋理,這是為了防止紙張滑動而設計的。程巖從鐵梨木筆架上取下他的“三才筆“:筆桿用終南山百年紫竹製成,竹節處鑲嵌著三粒金剛石——大粒刻粗線,中粒繪細部,小粒寫註解。
筆架旁擺放著特製的“千年版“紙匣。這些紙張以構樹皮為基,混入藍田礦粉與蠶絲,表面塗著極薄的水泥層。程巖抽出一張對著燈光觀察,紙面紋理如同人的掌紋般獨一無二,這是造紙時加入的特殊藥液形成的防偽標記。
“侯爺,今晨的墨。“
王守拙輕聲走進,手中捧著松煙墨錠。這墨非同尋常,表面佈滿細密的冰裂紋,每道裂紋中都滲著熒光礦粉。程巖將墨錠置於硯臺——這是用藍田“冰紋石“雕琢的“九星硯“,硯堂內刻著北斗七星的凹槽,槽內嵌有磁石。
研磨時,程巖手腕懸空三寸,以“推磨式“勻速轉動。墨錠與硯面摩擦發出的聲音清越如磬,這是松煙中摻入藍田玉粉的效果。隨著研磨,墨汁漸漸呈現出罕見的靛青色,這是使用了終南山特有的“黛松“煙料所致。更奇妙的是,當墨汁濃度達到最佳狀態時,硯底的磁石會使墨汁表面形成細微的漩渦紋。
程巖的鐵筆懸在紙面上方三寸,遲遲未落。他在心中構建著《格物啟蒙》的框架:以《考工記》為經,以新學發現為緯。第一課當講“力“,但如何讓蒙童理解這個抽象概念?
筆尖終於落下,在紙面刻出第一個圖形:簡化版的桔槔。隨著他的運筆,紙底預埋的磁粉逐漸顯現,在桔槔圖示旁自動形成力線分佈圖。程巖手腕輕轉,筆尖切換為細粒金剛石,在空白處刻下《墨子·經上》的原文:“力,形之所以奮也。“
辰時初刻,程巖開始繪製水車組圖。他的筆法與眾不同:先用粗粒金剛石勾勒輪廓,力道穿透三層紙張;換中粒細化結構時,力度精確到僅刻透水泥層;最後用細粒新增標註時,幾乎不施加壓力,僅靠金剛石自身的重量刻出痕跡。
最精妙的是動態部件的表現手法。在繪製齒輪組時,他先在紙背塗抹特製的磁粉膠液,再從正面用磁筆引導,使粉末形成立體效果。當圖紙微微傾斜時,這些齒輪彷彿真的在轉動,連齒牙咬合的細節都清晰可見。
巳時正刻,初稿完成。程巖取出“格物鏡“——這是用藍田水晶磨製的放大工具,能將影象放大四十倍。透過鏡片,他檢查每一條墨線的邊緣是否光滑,每一個標註是否清晰。
“第三頁的斜齒輪圖示有偏差。“
王守拙突然指著圖紙某處。少年手中的銅製比例尺顯示,圖示角度與實際相差半度。程巖立即取出修圖刀,這把刀的刃口只有髮絲粗細,卻能精準颳去水泥層而不傷紙基。修正後的圖示旁,他特意新增了互動機關:一片纖薄的竹膜,上面用磁粉繪製可活動的對比模型。
午時將至,十二頁教材終於裝訂成冊。程巖親自為書脊燙印,使用的不是普通金粉,而是藍田磁石粉與珍珠母的混合物。當封面合上時,隱藏在書口處的熒光礦粉會顯出“格物致知“四字暗記。
陽光透過琉璃窗,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清晰的光影刻度。程巖將完成的教材置於案臺中央,只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