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縷天光湮滅時,程巖翻身上馬。白馬踏上官道的瞬間,所有水泥燈籠同時大亮,將界碑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刻痕照得纖毫畢現。碑陰最新添的一行字墨跡未乾:“貞觀十二年七月十八,藍田百姓送侯爺赴洛陽傳道“。
暮色如融化的青銅,緩緩傾瀉在渭水河面。程巖策馬抵達渡口時,最後一艘官船正收起跳板,船工們吆喝的號子混著水泥墩柱間的迴音,在河面上盪出奇特的共鳴。新建的碼頭通體用藍田特產的青灰水泥澆築,墩臺邊緣特意做成波浪形,每道凹槽裡都嵌著防撞的藤繩——浸過桐油的麻絲在暮色中泛著琥珀色的光。
“侯爺留神腳下!“
王守拙的喊聲從棧橋盡頭傳來。少年今日著了件嶄新的細麻短褐,腰間卻仍滑稽地彆著全套泥瓦工具,跑動時泥抹與墨斗相撞,發出叮噹脆響。他身後拖著個奇怪的物件——竹編的拖架上放著塊水泥板,板面陰刻的紋路在夕陽下泛著金紅。
“鄉親們趕製的...“少年喘著粗氣抹汗,露出腕上新增的燙傷。水泥板被立起時,程巖才發現是座日晷——但晷面刻著的並非時辰,而是藍田全縣的微縮地圖。官坊的位置鑲著粒寒鐵砂,正與晷針投下的陰影重合。
“這針是特製的!“王守拙轉動晷針頂端的銅帽,針管竟流出細沙——原是個簡易漏刻。“二丫想的法子,說這樣陰天也能計時...“
渡口突然騷動起來。阿羅憾的商船正在調整帆索,大食風格的三角帆掠過夕陽,在水泥碼頭上投下鋸齒狀的陰影。波斯老胡商今日格外隆重,羊皮坎肩上綴滿水泥燒製的飾片,每片都陰刻著唐文與波斯文對照的詞彙。他捧來的鎏金模型在暮色中流光溢彩,洛陽城的街坊佈局纖毫畢現。
“侯爺看城南...“老人指甲撬動模型基座,整個洛陽城竟從中間分開。程巖瞳孔微縮——剖面露出縱橫交錯的鋼筋骨架,儼然是座未完工的學堂雛形。更絕的是那些樑柱交接處,全用浸油麻繩纏繞,正是當年疏勒城牆的抗震秘法。
“留白處...“阿羅憾的蹩腳唐話突然流暢,“當種藍田的玉米。“
一陣香風襲來。李明月不知何時已立在船首,獵裝下襬沾著渡口的泥沙。她髮間金冠今日換了樣式——原本的鳳鳥紋變成了水泥燒製的麥穗,穗粒竟是摻了金粉的藍田玉。見程巖望來,公主突然解下玉帶鉤,輕輕放在日晷中心。
“本宮在洛陽等你們。“
羊脂玉上的北斗七星圖與晷面地圖重合,天樞位鑲著的寒鐵砂正好蓋住官坊標記。程巖突然發現,帶鉤背面用針尖刻著行小字:“願為星火,照此山河“。
“裝船——“
號子聲中,莊戶漢子們抬著各色奇物登上甲板。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水泥燒製的農具:中空的鋤柄裡藏著備用鐵頭,耬車腿的調節機關用磁石固定,連鐮刀柄都刻著防滑的細紋。趙里正抱來的陶甕揭開時,酒香驚飛了棲息在帆索上的魚鷹。
“頭道玉米酒...“老漢指甲在甕口一抹,帶出黏稠的酒液,“用官坊新窯煅的...“
程巖接過陶盞,琥珀色的酒液裡沉著粒未化的冰糖。這分明是王守拙的手筆——去年冬日那孩子捧著官坊分紅,非要買長安西市最貴的“水晶飴“孝敬他。酒液入喉的灼熱裡,忽然嚐到絲鐵鏽味——盞底竟沉著幾粒寒鐵砂。
“洛陽水硬...“陳大拄著水泥假肢過來,遞上個皮囊,“帶著藍田的土。“
皮囊裡裝著十二包油紙裹的土壤樣本,每包都標著採集地的特徵。最厚那包來自官坊舊址,摻著煤渣與鐵屑的泥土沉甸甸像塊礦石。程巖忽然注意到,包裹的油紙上印著淡紅色的指印——是二丫那孩子的手筆,她總愛把硃砂藏在指甲縫裡。
“侯爺!看這個!“
“阿羅憾從龜茲商人手裡買的...“少年聲音突然哽咽,“說...說是當年守城將士的...“
暮色完全籠罩河面時,最後一箱貨物被抬上船。樟木箱裡整齊碼放著水泥燒製的教學器具:可拆解的斗拱模型、帶有標尺的夯土錘、甚至還有微縮的冶鐵爐。程巖拿起個巴掌大的水輪碾,發現碾槽裡刻著“藍田官坊貞觀十二年七月“的字樣。
“該啟程了。“
李明月的聲音混入晚風。她立在船頭的身影被夕陽勾勒出金邊,獵裝皮質臂韝上的水泥甲片正漸漸亮起熒光——原來摻了夜光礦粉。程巖突然發現,每片甲甲上都刻著個極小的“程“字,筆畫間藏著終南山的石英顆粒。
“放燈——“
隨著趙里正的吆喝,數百盞水泥燈籠被放入渭水。這種特製的浮燈用輕質水泥燒製,燈罩上鏤空雕刻著各村的紋樣:西莊的麥穗、東屯的魚紋、官坊的窯火...王守拙放的那盞最為精巧,燈座竟是微縮的藍田學堂模型。
燈火順流而下時,阿羅憾突然擊掌。商船桅杆上垂下條布幅——水泥浸染的麻布上,用熒光礦粉繪著洛陽與藍田之間的漕渠全圖。最奇妙的是那些標註驛站的位置,全嵌著真正的玉米粒,在暮色中泛著溫暖的金黃。
“侯爺帶上這個。“
崔仁師遞來的木匣開啟時,飄出混合著石灰與墨香的氣息。裡面整齊排列著十二卷微型《營造法式》,每卷都用水泥摻蠶絲製成的“石紙“書寫。程巖展開第一卷,發現邊批竟是王守拙歪扭的字跡:“官坊東牆第三窯,摻石英砂可耐急冷急熱...“
“下官會常來藍田。“中書舍人突然壓低聲音,露出袖中藏的水泥令牌——背面刻著“格物院督學“五個字,“太子那邊...“
他的話被突如其來的歌聲打斷。岸上的莊戶們不知何時排成了行列,正用夯土的節奏唱著新編的《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水泥修我倉/詩書傳我子...“老人們的缺牙漏風,孩童們的跑調,全混在渭水的濤聲裡。
程巖最後望了一眼岸上的日晷。寒鐵砂在暮色中依然醒目,晷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印裡,王守拙新按的那個還帶著窯灰。少年突然追著啟航的商船奔跑,將個鼓鼓囊囊的皮囊奮力拋來。
皮囊裡裝著水泥燒製的長安城模型。朱雀大街用摻金粉的漿料澆築,大明宮的瓦當竟是真正的琉璃碎片。翻到背面時,程巖的指尖觸到一處凹陷——皇城位置被刻意挖空,裡面嵌著粒蠟封的玉米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