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隊剛要應聲,老石匠趙五突然擠上前來。老人從懷中掏出塊巴掌大的試金石,石面佈滿細密的螺旋紋:“侯爺,這種紋路的青石...“他用長滿老繭的拇指摩挲石面,“每塊能承重三百斤。“
王守拙已經帶人支起了三腳架。架上懸掛的不是測量工具,而是個裝滿泥土的陶罐——這是藍田帶來的原土,罐底鑽了七個細孔。當少年將陶罐懸在中心點上方時,漏下的泥土竟在空中形成道優美的弧線,最終落在東北角標記樁旁。
“地氣走向。“二丫小聲解釋,手指沿著泥土軌跡虛劃,“學堂正門該朝東南。“
阿羅憾的白鬚在風中飄動。老人從驢車取下個青銅匣子,開啟時發出古老的機括聲。匣中整齊排列著十二枚石針,每枚針尖都泛著不同的金屬光澤。當他將石針按十二時辰方位插入地面時,寅位的針突然自行下沉三寸。
“寅位藏風。“波斯老人用生硬的唐話說道,枯瘦的手指指向東南,“門在這裡,聚氣。“
程巖的寒鐵刀突然在鞘中輕顫。他拔刀出鞘三寸,刀身上的水波紋在陽光下泛著奇異的光暈——這不是裝飾紋路,而是百鍊鋼特有的結晶紋。當刀尖指向寅位時,那些水波紋竟似活物般流動起來。
“動土!“
隨著這聲令下,十二名壯漢同時揮動特製的夯土錘。錘頭包著熟牛皮,落地的悶響整齊如一。程巖注意到,每夯擊九下,東北角的標記樁就會微微震顫——那是地下空腔產生的共鳴。
李泰不知何時站在了寅位。親王手中的銅羅盤指標不再指向北方,而是垂直指向地面。他從懷中取出塊溫潤的羊脂玉,玉上雕著精細的星圖。當玉石埋入夯實的土層時,所有夯擊聲突然變得沉悶,彷彿被什麼吞沒了。
“成了。“李泰輕聲道,指尖還殘留著玉石的餘溫。
夕陽西下時,地基輪廓已清晰可見。王守拙正領著學徒們用摻了礦粉的藍田水泥澆築邊界,灰漿中閃爍的熒光顆粒在暮色中如同星河。二丫跪在正門位置,手中的算盤每撥動一珠,就往地基裡埋一枚開元通寶——錢幣全都字頭朝東,排成北斗七星的形狀。
程巖最後檢查了一遍圖紙。羊皮紙上現在佈滿各種標記:硃砂畫的夯土層,墨線勾的地脈走向,銀針刺出的吉位,還有阿羅憾用波斯文標註的風水穴。他忽然注意到圖紙邊緣有處空白,隨手畫上了今日見到的雙色蕨。
當第一顆星子亮起時,李泰的水泥算盤突然崩散。所有算珠滾向地基中心,在月光下排成“文運“二字。親王彎腰拾起一顆,對著星光細看——算珠內部不知何時出現了細密的冰裂紋,構成個完整的太極圖案。
夜風掠過荒原,新夯的地基上浮起極淡的霧氣。那不是普通的夜霧,而是泛著藍光的細微顆粒,在空中組成模糊的建築輪廓——恰似一座學堂的虛影。程巖的白馬突然仰首長嘶,鬃毛間抖落的露珠在月光下如碎銀般閃耀。
“三百個孩子。“李泰的聲音混在風裡,“來年春天就能在這裡念《論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