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化工

第85章 晨霧迎親

李明月忽然掀開車簾,指著路旁的水渠:“這坡度算得精準。“程巖順著她手指方向看去,發現水流速度確實恰到好處。李泰聞言輕笑:“姑姑好眼力,這是按程侯爺的《水流新書》設計的。“

當格物院的飛簷終於出現在視野中時,程寧直接跳下馬車往前跑去。少女的算囊在身後叮咚作響,像串特殊的鈴鐺。李泰望著她的背影,突然對程巖說:“令妹的《差分新術》,本王拜讀過三遍。“

李明月聞言挑眉:“你偷看我給程侯爺的信?“親王面不改色:“姑姑在信箋邊緣批註的算式太過精妙,忍不住多看了幾眼。“三人相視一笑,晨光將他們的影子投在書院門前的《九章算術》影壁上,恰好組成個完美的等邊三角形。

程巖至今記得第一次教妹妹數學的情景。那是貞觀三年的初春,程寧跪坐在老宅的梧桐樹下,用樹枝在沙盤上歪歪扭扭地畫著“一“字。程巖蹲在她身後,握著那隻沾滿沙粒的小手:“阿寧看好了,橫要平,豎要直,就像算籌排列一樣。“

暮色中,程巖望著城門下專心測量磚縫的妹妹,恍惚又看見那個扎著沖天辮的小丫頭。當年沙盤裡的歪斜筆畫,如今已化作城門磚上精確到毫釐的測量。他下意識摸了摸腰間——那裡彆著程寧之前送他的“誤差修正尺“,尺身上密密麻麻刻著各種補償公式。

“阿兄,為什麼九章算術要分方田、粟米這些篇目?“

記憶裡的童音與現實中程寧的詢問重疊在一起。程巖回過神,發現妹妹正用圓規在青磚上畫著完美的圓。他彷彿又看見那個總愛追著自己問“為什麼“的小女孩,當年在老宅的葡萄架下,他用樹枝在地上畫方田圖的情景。

“因為世間萬物,皆可度量。“程巖接過妹妹手中的銅尺,指尖在尺身的刻度上輕輕摩挲。這是他用戰場繳獲的突厥彎刀熔鑄而成,送給程寧生辰禮。尺身上除了常規刻度,還刻著他們兄妹獨創的“程氏校驗碼“——每寸之間用細如髮絲的陰線標註著溫度補償係數。

程寧突然從算囊中取出個銅製物件,在晨光中“咔嗒“一聲展開——竟是架精巧的摺疊渾儀。少女手腕輕轉,三層環圈自動校準到洛陽的經緯度,最內層的窺管直指尚未隱去的太白星。

“比阿兄設計的行動式還輕了三兩。“她得意地眨眨眼,手指在刻度盤上輕輕一撥,銅環立刻投影出精確的日晷影線。程巖認出這是改良自他當年在軍中設計的星盤,只是妹妹將笨重的黃銅換成了摻銀的合金,還在軸心處加了自潤滑的石墨墊片。

李泰不知何時已站在旁邊,正用琉璃算珠反射陽光檢驗渾儀的精度。光斑在銅環間跳躍數次,最終穩穩停在“誤差不過三厘“的刻度上。親王挑眉:“程侯爺當年設計的星圖儀,精度也不過如此。“

“阿兄試試這個。“

程寧從行囊中抽出卷竹紙,紙上密密麻麻寫滿算式。程巖剛觸到紙面就怔住了——這分明是他獨創的“格物體“,只是筆畫間的轉折更加凌厲。最驚人的是每個數字下方都標註著微小的溫度、溼度補償值,正是他當年教妹妹寫字時強調的“環境變數思維“。

“青出於藍啊。“程巖輕嘆。他記得程寧小時候,自己握著她的手在沙盤上寫“天地人“的情景。那時他總說:“寫字如布算,要留修正的餘地。“如今妹妹的字跡裡,每個筆畫轉折處都藏著精妙的補償演算法,比他教的更勝一籌。

李明月忽然遞來支奇怪的筆:“這丫頭路上改良了你的鐵筆。“程巖接過細看,筆尖竟是用隕鐵打造的複合結構,輕輕旋轉就能切換三種硬度。筆桿上刻著微型的標尺,正是他教妹妹的第一課——“度量是萬物之本“。

程寧突然在地上畫出九宮格,隨手撿起石子擺出個幻方:“阿兄可還記得這個?“程巖微笑,這是他在程寧小時教的入門遊戲。當年小丫頭花了三天才解出三階幻方,如今她擺出的卻是九階複合幻方,每個數字都符合“洛書“的陰陽屬性。

“變式。“程巖袖中滑出幾枚銅錢,叮噹落在格中。石子與銅錢瞬間重組,形成動態平衡的“活幻方“——這是他在西域學來的高階技巧。程寧眼睛一亮,立即從算囊取出把古怪的算籌,每根籌上都刻著波形圖。籌落格中,幻方立刻開始週期性變幻。

李泰突然加入戰局,袖中飛出幾枚琉璃珠。珠子在格中滾動,竟然帶著算籌自動排列成星象圖。只是如今程寧佈陣的速度,已比兄長當年快了整整三倍。

劉叔捧著個烏木匣子走來:“侯爺可還記得這個?“匣中躺著把磨損嚴重的銅算盤,正是程巖開蒙時用的工具。最令人驚訝的是算柱上刻著的稚嫩刀痕——那是程寧第一次學珠算時,偷偷刻下的“寧“字。

“阿兄當年說,算盤珠子要像呼吸一樣自然。“程寧接過算盤,手指翻飛間打出段《九章算術》的韻律。程巖恍惚看見那個總愛趴在自己背上偷師的小女孩,如今指法已帶著獨特的節奏感,比他教的更加行雲流水。

李明月從袖中取出卷泛黃的紙,竟是程寧十歲時臨摹的《九章算術》注本。稚嫩的筆跡旁,是程巖用硃筆批改的痕跡。最動人的是頁尾處兄妹倆合繪的“誤差修正表“,當年歪歪扭扭的線條,如今已演變成程寧獨創的“程氏校驗演算法“。

日頭漸高時,程寧突然跑向城門拱券。她取出根絲線,兩端各系著銅墜,在穹頂下襬出奇特的曲線。“阿兄看,宇文愷當年設計的拋物線,與我的《營造新法》計算結果只差毫釐!“

程巖望著妹妹在晨光中發亮的眼眸,想起她五歲時追著自己問“為什麼橋要彎“的情景。如今這個總愛問為什麼的小丫頭,已經能用量化計算證明千年匠人的智慧。他接過絲線輕輕一彈,銅墜震動的頻率恰好是洛陽城的聲學共振點——這個發現,比他當年測量還要精確三分。

李泰撫摸著拱券上的磚縫,突然對李明說:“姑姑可知,程侯爺當年教妹用的《算術啟蒙》,如今已是國子監的必修課。“親王從袖中取出本裝幀精美的書冊,扉頁上赫然印著“程巖程寧合著“的字樣。

晨風拂過,書頁嘩啦啦翻到最後一章。那裡用硃筆題寫著程寧十四歲時寫下的批註:“阿兄教我以規矩,我當還天地以準繩。“字跡清雋挺拔,早已看不出當年沙盤裡歪斜的筆畫。只有那筆畫間藏著的演算邏輯,依然延續著程巖親手教導的思維脈絡。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