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角落突然傳來“啪“的脆響。一個正在搬運水泥的崑崙奴失手打碎了磚塊,露出裡面的鋼筋結構。在場的胡商們頓時譁然,幾個大食商人甚至跪下來撫摸那些鐵條,口中唸唸有詞。
“原來如此!“年長的粟特商人恍然大悟,“難怪你們的水泥城牆不怕投石機!“
程巖不置可否地笑笑,目光掃過店鋪後牆掛著的那幅《西域水泥烽燧分佈圖》。三年前還只有零星幾座標記,如今已連成蜿蜒的虛線,最遠甚至畫到了波斯的呼羅珊。
“侯爺。“王二湊過來低聲道,“今早還來了個拜占庭的紫衣貴族,說想買......“
他的話被街上的騷動打斷。一隊金髮碧眼的法蘭克騎士正在巡街,嶄新的鎖子甲下,赫然穿著水泥燒製的護心鏡。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馬鞍旁掛著的水泥水囊,上面刻著歪歪扭扭的“長安“二字。
“是查理大帝的使團。“程巖解釋道,“上月剛到的長安,陛下賜了他們水泥配方。“
王二瞪大眼睛:“連西洋人都......“
“報——“
傳令官急促的聲音從街尾傳來。一個滿身塵土的驛卒滾鞍下馬,手中高舉著水泥封口的信筒:“疏勒急報!大食軍隊後撤三百里,沿途正在...正在用水泥築永久營壘!“
程巖接過信筒,敲開水泥封口時,幾粒波斯灣的珍珠滾落在地。展開的羊皮紙上,疏勒守將的字跡力透紙背:“大食人仿製水泥失敗,現向我方求購。是否准許,請侯爺示下。“
“告訴疏勒守將。“程巖將信筒還給驛卒,“準他們買成品,但每十車水泥,須換一名大食匠人來長安學習。“
驛卒領命而去,程巖轉身時,發現店鋪裡的胡商們都屏息望著他。那個粟特老商人突然上前,將一枚古羅馬金幣按在櫃檯上:“侯爺,老朽想再加訂三百車......不,五百車!“
夕陽西下時,程巖站在將作監新築的觀星臺上。這座十丈高的水泥建築形似佛塔,頂端卻裝著來自波斯的星盤。他望著遠處西市的方向,那裡升起的炊煙中,已經混著十幾座異國風格窯爐的青煙。
“侯爺在看什麼?“
李明月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公主今日著了件湖藍襦裙,髮間的水泥步搖換成了新樣式——墜著的鏤空球裡不再是紅豆,而是顆波斯商人進獻的貓眼石。
“在看長安的煙火。“程巖輕聲道,“比三年前多了七種顏色。“
李明月的目光掃過西市上空:“拜占庭的紫,波斯灣的藍,吐蕃的青......“她突然指向最遠處一縷淡紫色的煙,“那是哪國的窯?“
程巖笑了:“天竺的。他們往水泥裡摻菩提樹灰,燒出來就是這顏色。“
夜風漸起,吹動公主的裙裾。程巖注意到她腰間新佩了條水泥燒製的蹀躞帶,帶扣上刻著幅微縮的《萬國來朝圖》,各國使節手捧的貢品,竟全是不同樣式的水泥製品。
“陛下今日問起...“李明月突然轉身,貓眼石在月光下泛著詭異的光,“若百年之後,異族用水泥來攻大唐,當如何?“
程巖沒有立即回答。他望向觀星臺下的工坊,那裡正燈火通明。來自各國的匠人們圍著新出窯的水泥磚爭論不休,突厥語、波斯語、吐蕃話交織在一起。
“殿下請看。“他指向最熱鬧的一處,“那個紅頭髮的法蘭克人,正在教龜茲匠人用葡萄汁增強水泥的粘性;旁邊的大食老頭,剛演示完如何用椰棗纖維防裂......“
李明月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水泥會流傳。“程巖輕撫欄杆,觸手是未乾的灰漿,“但融合創新的能力,才是大唐真正的長城。“
貞觀十年春分,長安西郊的“萬國匠坊“迎來開窯大典。
就在前一天,滎陽鄭氏的嫡長子鄭元禮正站在自家別院的閣樓上,死死攥著剛收到的家書。羊皮紙上“水泥“二字被硃砂圈了又圈,墨跡暈染得像一團血漬。
“五姓七望的臉面都要被這泥腿子踩在腳下了!“他猛地將家書拍在案几上,震得青瓷茶盞裡的水面泛起漣漪。盞底映出他扭曲的面容——這個世代簪纓的世家公子,此刻眼中佈滿血絲,活像只困獸。
“大郎慎言。“老管家鄭忠急忙關上雕花窗欞,“那程巖如今聖眷正隆,連清河崔氏都......“
“崔明遠那個沒骨頭的!“鄭元禮一腳踹翻案几,“堂堂博陵崔氏嫡系,竟去給寒門庶子當什麼'水泥經略使'!“
窗外傳來一陣騷動。鄭元禮推開窗,看見一隊工匠正往朱雀門上懸掛水泥燒製的宮燈。為首的匠人竟是范陽盧氏的旁支盧懷瑾——這個曾經的詩禮傳家子弟,如今粗布短打,正指揮著工匠調整燈罩角度。
“盧氏子弟竟淪落至此......“鄭元禮喉頭滾動,像是嚥下了什麼髒東西。
老管家遞上一卷竹簡:“這是今晨太原王氏送來的密信。“
竹簡上記錄著令人心驚的數字:長安西市水泥鋪面,三成歸隴西李氏所有;洛陽新開的官窯,由趙郡李氏把控銷路;就連這“萬國匠坊“,也有琅琊王氏三成的乾股。
“哈!“鄭元禮突然癲狂大笑,“好個'利天下蒼生'!原來都在分這杯羹!“他猛地扯斷腰間玉佩的絲絛,“傳我的話,明日開窯大典,我鄭氏子弟一個都不準去!“
同一時刻,崇仁坊崔府的書房裡,崔明遠正用一柄鑲金錯銀的裁紙刀,細細削著一塊水泥樣品。這位新任“水泥經略使“身著素色襴袍,髮髻只用根木簪固定,渾身上下唯一的飾物是腰間那塊刻著“將作監丞“四字的水泥腰牌。
“十九郎。“族老崔弘毅拄著沉香木杖走進來,杖頭狠狠砸在青磚地上,“你可知今日族會上,他們怎麼說我們崔氏?“
崔明遠頭也不抬,繼續擺弄著案上的水泥模具:“說我們'棄聖賢書而逐錙銖利'?“
“比這更難聽!“老族君的白鬚劇烈抖動,“說你這是'以清流之身,入濁流之淵'!“
年輕的經略使終於抬起頭,月光透過窗欞,在他手中的水泥磚上投下斑駁光影。磚體側面刻著“貞觀九年冬“的字樣,字縫裡填著金粉。
“叔祖請看。“他將水泥磚遞過去,“這是用波斯火山灰改良的配方,堅固度提升四成。若用於修築黃河堤壩......“
“糊塗!“崔弘毅一杖打落水泥磚,“你當那些寒門為何捧你?不過是要借我崔氏百年清譽,給他們臉上貼金!“
磚塊墜地,竟完好無損。崔明遠彎腰拾起,輕輕拂去表面並不存在的灰塵:“三日前,陛下在宣政殿問我,為何《氏族志》將崔氏列為一等,卻將皇族列為三等。“
老族君的臉色瞬間慘白。
“我答:'此乃前朝陋規,當改。'“崔明遠將水泥磚放回案上,“第二日,陛下就準了我在黃河兩岸設三十六處水泥官窯的奏請。“
窗外傳來更鼓聲。崔弘毅的沉香木杖“噹啷“落地,這位曾經在朝堂上一言可決大臣進退的崔氏家主,此刻佝僂得像棵枯樹。
次日清晨,萬國匠坊開窯大典如期舉行。程巖站在觀禮臺上,目光掃過臺下人群——波斯匠人正在除錯椰棗灰的比例,吐蕃匠人在記錄犛牛毛纖維的用量,而本該到場的五姓七望代表,卻只有崔明遠一人孤零零地站在世家席位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