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爺。“王二湊過來低語,“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都遞了帖子稱病......“
程巖擺擺手,從懷中取出卷竹簡:“這是今晨收到的密報。“
竹簡上記載著令人玩味的動向:滎陽鄭氏暗中收購秦嶺黏土礦;趙郡李氏在洛陽囤積煤炭;就連聲稱“恥與匠人為伍“的范陽盧氏,也在偷偷招募燒窯師傅。
“侯爺不擔心他們......“
“你看。“程巖指向遠處正在刻碑的各國匠人,“天竺僧人在用梵文刻'慈悲',波斯匠人在用楔形文字刻'智慧'。“他轉身面對王二,“而我們的世家大族,還在為'士農工商'的虛名較勁。“
正午時分,當七十二座窯爐同時點火時,一個意外發生了——東南角專為世家預留的觀禮席突然坍塌,精心準備的錦緞坐墊全數落入泥濘。而本該狼狽不堪的崔明遠,卻穩穩站在一塊水泥預製板上,連衣角都沒沾溼。
“崔兄好身手。“程巖不知何時已走到他身旁。
崔明遠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捲圖紙:“這是改良後的黃河堤壩設計。用火山灰水泥築基,可抗百年一遇的洪水。“他頓了頓,“當然,若能得到滎陽鄭氏控制的黏土礦......“
“報——“傳令官急匆匆跑來,“滎陽鄭氏派人送來賀禮!“
程巖接過禮單,上面赫然寫著:秦嶺黏土礦地契十張,匠戶百名,另附《水泥賦》一篇。落款是鄭元禮那標誌性的狂草,只是墨跡深淺不一,像是咬著牙寫就的。
終於,萬國匠坊“迎來開窯大典,這座佔地三百畝的工坊圍牆用摻了五彩礦粉的水泥澆築,在晨光中宛如一條遊動的彩虹。程巖站在新築的五丈高觀禮臺上,望著下方熙攘的人群——波斯匠人正往窯爐裡新增椰棗灰,吐蕃匠人在除錯犛牛毛纖維的比例,連最遠處那群高鼻深目的粟特工匠,都在認真記錄著水泥與本地黏土的配比資料。
“侯爺,羅馬使團送來的火山灰到了。“
王二的聲音從身後傳來。老窯工如今已是將作監丞,黧黑的臉上沾滿新窯的煤灰,連皺紋裡都嵌著細小的赤鐵礦砂。他手中捧著個鎏金銅匣,匣中整齊碼放著十二塊顏色各異的水泥樣品,每塊側面都用硃砂標註著產地:高昌白、龜茲青、疏勒赤......
“這是......“
“按侯爺吩咐,各國匠人帶來的本土材料試燒的。“王二指著最上方那塊乳白色的,“天竺來的菩提灰,燒出來竟帶著香氣。“
程巖拿起那塊白色水泥,指尖傳來溫潤的觸感,竟與長安官窯的上等白瓷不相上下。他正欲細看,坊門處突然傳來急促的馬蹄聲。
十二名吐蕃騎兵護著輛氈車疾馳而來。為首的將領翻身下馬,鎧甲外罩著件水泥燒製的護心鏡,鏡面刻著“唐蕃永好“四個漢字。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手中捧著的鎏金木匣——匣身用水泥塑出連綿雪山紋樣,開合處竟嵌著顆會轉動的貓眼石。
“贊普命我等護送匠人歸唐。“吐蕃將領單膝跪地,生硬的唐話裡帶著高原特有的嘶啞,“這是...賠罪禮。“
木匣開啟的瞬間,一股凜冽的寒氣撲面而來。匣中整齊排列著十二枚藍黑色的礦石,表面佈滿蜂窩狀的孔洞,像是被千萬年的風雪侵蝕而成。
“念青唐古拉山的寒鐵。“將領補充道,“比火焰山的...更冷。“
程岩心頭一震。這正是《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極寒之鐵,傳說只在高聳入雲的雪線之上才能覓得。他取出一塊握在掌心,刺骨的寒意立刻順著經脈蔓延,卻在面板表面凝出細密的水珠——這礦石竟能自生水汽。
“侯爺!“工部主事急匆匆跑來,“新羅使節在安福門外跪了兩日,說不得水泥配方就不起來......“
話音未落,一陣清越的梵鈴聲從東南角傳來。八名天竺僧人抬著頂素紗轎輦緩步而來,輦中坐著個眉心點著硃砂的婆羅門,手中捧著片棕櫚葉,葉上用金粉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
“摩揭陀國師奉上。“僧人操著流利的唐話,“願以菩提伽耶金剛座下聖土百斛,換水泥築那爛陀寺新塔。“
程巖接過棕櫚葉,發現背面用細如髮絲的線條繪著座佛塔圖紙。塔基處標註著“需水泥兩千車“的字樣,更驚人的是塔身設計——八百個佛龕全用不同配方的水泥塑造,從基座的雪山白到塔尖的落日紅,竟要呈現佛陀一生的四季變遷。
“告訴他們......“程巖剛開口,西北角突然爆發出一陣喧譁。
一個紅髮碧眼的拂菻商人正激動地比劃著,手中揮舞著卷羊皮紙。通譯氣喘吁吁地跑來:“侯爺,這位羅馬使臣說...說願以西西里火山灰萬車,換......“
“換全套燒窯技法?“程巖挑眉。
“不,“通譯擦了擦汗,“他說想換將作監的...窯神祭典儀軌。“
觀禮臺上頓時一片寂靜。程巖望向那個羅馬人,對方正虔誠地捧著個水泥燒製的微型窯爐模型,爐身上刻著歪歪扭扭的漢字“窯神保佑“。
“告訴他......“程巖的聲音在春風中格外清晰,“燒窯的秘訣不在祭典,而在看火候的眼睛,在調配方的雙手,在......“
“在化敵為友的胸襟。“
清冷的女聲從身後傳來。李明月不知何時已登上觀禮臺,今日著了件月白襦裙,髮間的水泥步搖換成了新樣式——墜著的鏤空球裡嵌著顆吐蕃進獻的貓眼石。她腰間蹀躞帶上掛著把水泥燒製的鑰匙,鑰匙齒紋竟是微縮的西域地圖。
“殿下。“程巖躬身行禮,“臣正欲......“
“陛下有口諭。“李明月從袖中取出卷黃麻紙,“'水泥之術,當為萬國共寶。唯願烽煙化炊煙,刀劍鑄犁鏵。'“
程巖展開黃麻紙,發現是張奇怪的清單:新羅松煙墨十挺、吐蕃青稞百石、天竺菩提灰五十斛...最下方用硃砂批著“准予相易“四字,墨跡鮮豔如血。
午時三刻,開窯儀式正式開始。七十二座窯爐同時點火,青煙在蔚藍的天空中交織成奇特的圖案。程巖站在主窯前,手持火炬,身後站著三十六國的匠人代表。當火焰投入窯口的那一刻,所有匠人齊聲高呼自己語言的“吉祥“,聲浪震得新築的水泥地面微微顫動。
“侯爺請看!“
王二突然指向天空。程巖抬頭,只見群鳥正飛過窯煙形成的圖騰——那是幅微縮的西域地圖,從長安到疏勒,每座城池的位置都對應著一縷不同顏色的煙柱。最西端的疏勒處,藍紫色的煙雲正幻化成城牆的形狀。
日落時分,程巖站在新落成的“萬國水泥碑“前。這座兩丈高的巨碑用各國進獻的材料澆築而成:吐蕃的寒鐵粉讓碑體泛著藍光,天竺的菩提灰賦予淡雅香氣,羅馬的火山灰則使碑文能千年不蝕。碑文用漢文、突厥文、波斯文等九種文字刻著同樣的內容:
“貞觀十年春,大唐皇帝李世民敕建。願以此術,利天下蒼生。“
碑陰處,各國匠人正在刻下自己的名字。程巖看見那個羅馬商人正笨拙地刻著歪扭的漢字;旁邊的大食匠人則用阿拉伯文寫下“和平“一詞;更遠處,新羅與百濟的匠人共用一塊刻板,兩種文字奇妙地交織在一起。
當最後一縷陽光掠過碑頂時,程巖發現自己的影子正好投在“大唐“二字上。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離京時,李世民在太極殿上說的一句話:
“朕要這水泥,比長城更堅固,比詩篇更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