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化工

第74章 藍田縣郊

“用這個當種。“老漢彎腰扒開谷堆,露出底下鋪著的竹蓆。席上用紅繩綁著上百個布包,每個都標著“東三壟“、“北七畦“之類的字樣。“按侯爺教的法子,優中選優哩!“

曬場邊緣,幾個孩童正用水泥燒製的“糧鬥“過秤。這種量具是官坊特製的,內壁刻著精確的刻度線,鬥底還嵌著塊磁石——過秤時能吸走鐵器雜質。一個扎羊角辮的女娃踮腳扒著鬥沿,突然尖叫:“阿爺!這鬥比王大戶家的小!“

鬨笑聲中,程巖注意到場角堆著些奇特的器物。走近細看,竟是水泥燒製的農具:帶滾珠的紡錘、中空的鋤柄、甚至還有能調節孔距的耬車腿。每件器物上都刻著工匠的名字,最新那件耙子上赫然刻著“王守拙試製“。

“廢料利用哩!“缺牙的張老漢舉起個水泥鼠夾。機關用竹片彈簧驅動,拌餌料的凹槽光滑如瓷。他得意地演示著,夾子彈開時發出“啪“的脆響,驚起飛鳥一片。

駝鈴叮噹,阿羅憾的商隊繞到曬場西側。波斯老人今天換了頂油光水滑的皮帽,正指揮學徒往駝背上鋪草墊。見程巖走近,他忽然從懷中掏出個物件——水泥燒製的胡瓶,瓶身卻浮雕著唐式雲紋,瓶底陰刻著漢字與波斯文並排的“永好“。

“換!“老人拍著身旁的棗紅馬,“兩匹!“馬背上烙著官印,竟是隴右牧場的良駒。

曬場中央突然爆發出歡呼。程巖轉身,看見王守拙站在糧堆頂端,手中高舉著個陶罐。少年曬得黝黑的脊背上,新舊的傷疤交錯如龜甲紋——有凍瘡留下的白斑,有燙傷的圓痕,還有道斜貫肩背的細長疤痕,是去年搶修水渠時被碎石劃的。

“第一罐新酒!“

陶罐在眾人手中傳遞,金黃的酒液映著無數張笑臉。程巖接過淺嘗,喉頭滾過灼熱的甜香,恍惚看見疏勒城頭那個嚥氣的少年。若當年城中有糧......

“侯爺看這個。“趙里正神秘兮兮地引他來到曬場邊緣。水泥矮牆上,密密麻麻刻著正字標記。老農粗糙的指尖順著刻痕滑動:“去年納糧數......今年納糧數......“兩道刻痕之間,空出足有半尺寬的間距。

日頭略略西斜時,曬場上響起木耙叩地的節奏聲。這是收糧的訊號,農人們默契地排成行列。金黃的玉米粒如溪流匯入麻袋,每袋封口時都繫上塊小竹牌——牌面烙著戶主姓名,背面則是糧官硃筆寫下的“上等“二字。

程巖彎腰拾起一粒遺落的玉米。飽滿的顆粒在他掌心滾動,映著水泥曬場銀亮的光澤,宛如一粒小小的金錠。這微不足道的顆粒裡,沉甸甸地墜著三年來所有的汗水、火光與希冀。

蟬鳴撕扯著溽熱的空氣,程巖的靴底踏上祠堂臺階時,青石板上蒸騰的熱氣扭曲了視線。重修過的祠堂門楣上,“耕讀傳家“四個水泥陰刻大字裡填著金漆,在烈日下灼灼生輝。門檻處新添了兩方矮墩——左刻稻穗,右刻泥抹,皆是農家子弟結業時必摸的吉祥物。

李明月立在照壁前,素白的襦裙被穿堂風拂動。她髮間的水泥步搖已換了新樣式:墜著的金砂玉米在陽光下流轉,投在粉牆上的影子竟是一冊展開的書卷。見程巖走近,她指尖輕點壁上密密麻麻的刻痕——那是用鐵籤烙出的正字標記,新痕還泛著松木燃燒後的焦香。

“去年春,全鄉能寫自己名字的不過七戶。“她的指甲順著木紋般的刻痕遊走,“今歲新入學的孩童,最差也能默寫《千字文》前八句。“

祠堂天井裡,十幾個總角小兒正伏在水泥方桌上習字。桌面特意做得粗糙,孩子們蘸水書寫時,字跡能停留半刻鐘不消。程巖注意到有個瘦小的女娃寫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最後一筆拖得老長,像根金黃的麥穗。

“皇兄問你要不要設縣學。“李明月從袖中取出卷黃麻紙。紙張展開時簌簌作響,露出李世民硃批的“可“字,墨色豔如新血。“他說藍田模式,當為天下式。“

突然一陣騷動。王守拙氣喘吁吁地撞進院門,懷中陶甕的水珠打溼了前襟。少年今日特意穿了件新裁的細麻短褐,腰帶上卻滑稽地彆著泥刀、墨斗等傢伙什,跑動時叮噹作響。

“殿下!新釀的頭道酒!“

甕口封泥被拍開的瞬間,清冽的酒香驚飛了簷下燕子。李明月接過陶盞淺抿,唇角沾了滴琥珀色的酒液。程巖忽然發現她腕上多了串奇特的珠鏈——用水泥摻琉璃砂燒製,每粒珠子都刻著個極小的“程“字。

“二丫她們弄的。“公主晃了晃手腕,珠子相撞聲如清泉濺玉,“說是什麼...畢業禮。“

祠堂後牆傳來“咚咚“的鑿刻聲。繞過去看,只見三個少年正在水泥照壁上刻《論語》選段。領頭的高個兒青年,程巖認出是當年第一個按手印的張里正之子。少年手中的鏨子靈活遊走,刻出的“有教無類“四字,筆畫間竟藏著麥穗紋樣。

“侯爺看這個!“王守拙突然扒開牆角稻草,露出個水泥澆鑄的奇異物件。形似日晷,盤面卻刻著二十四節氣,中央豎著根帶凹槽的銅針——注水後能根據流速計時。

“阿羅憾教的法子!“少年舀來一瓢水,“說是什麼...漏刻改良......“

水線在凹槽中緩緩上升,陽光透過水珠,在刻著“貞觀十二年秋“的基座上投出七彩光斑。程巖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站在龜茲城牆廢墟上,看著同樣被陽光穿透的水滴滲進裂縫。那時他幻想過千百種未來,卻唯獨沒料到眼前這般景象——

穿細麻的農家子會造計時器,波斯商人傳授華夏經典,而大唐公主腕間戴著刻有臣子姓氏的珠串。祠堂飛簷的影子正慢慢爬上《論語》照壁,將“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染成金色。

李明月突然解下腰間玉墜,掛在族學前廳的樑上。墜子是塊未經雕琢的雪山白玉,天然形成個“文“字。陽光透過玉料,在地上映出清晰的光斑,正好籠罩著埋頭習字的孩童們。

“等他們學成,“她的聲音輕得像玉墜晃動的影子,“這玉便琢成硯臺。“

院牆外忽然飄來《擊壤歌》的調子。收工的農人們扛著農具經過,喉結上還沾著曬場的玉米灰。他們唱的是新編的詞:“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水泥修我倉/詩書傳我子......“

歌聲漸遠時,程巖注意到祠堂門楣背面新刻了行小字。湊近看,是王守拙歪扭的筆跡:“匠戶王石頭之子守拙,貞觀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刻。“日期下面,還按著個鮮紅的手印。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