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學堂後,程巖發現院子裡圍了很多人,正在熱烈地討論著什麼。
“這是怎麼回事?”程巖問老劉。
老劉興奮地說道:“少爺,您快看,張教授帶了幾個朋友來參觀學堂。”
程巖定睛一看,果然看到張教授正和幾個穿著儒雅的中年人在觀看程寧的數學課。
“張教授,您怎麼來了?”程巖走過去問道。
張教授轉過身來,臉上帶著複雜的表情:“程先生,我想了很久,覺得您的教學方式確實有其可取之處。今天特意帶了幾位朋友來看看。”
他指著身邊的幾個人介紹道:“這位是府學的教授王先生,這位是縣學的教授李先生,還有這位是私塾的夫子陳先生。”
程巖連忙向幾位先生行禮:“見過諸位先生。”
王教授看了看正在上課的程寧,然後問道:“程先生,這位小姑娘真的能教數學?”
“當然能。”程巖自豪地說道,“她是我妹妹程寧,數學天賦很好,而且很有耐心。”
李教授有些懷疑:“可是她這麼年輕,能教好學生嗎?”
正在這時,程寧的課正好結束。學生們紛紛舉手提問,程寧耐心地為每一個學生答疑解惑。
“程老師,這個題目我還是不太明白。”一個學生說道。
程寧走到他身邊,蹲下來仔細解釋:“你看,這裡要先算括號裡的,然後再算外面的。”
她用手指在學生的練習本上畫著,一步一步地演示計算過程。
“明白了!”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陳夫子在旁邊看著,不禁點頭:“這個小姑娘教得確實不錯,很有耐心。”
張教授也感慨道:“程先生,您妹妹的教學方法確實很有效。我觀察了一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程岩心中一喜:“諸位先生,不如我們到會客室詳談?”
幾位先生跟著程巖來到會客室,老劉端上茶水。
“程先生,我想問一下,您的學堂是如何安排課程的?”王教授問道。
程巖詳細介紹了學堂的課程安排:“我們上午教授傳統的經史子集,下午教授實用技能,晚上是自習時間。”
“這個安排還算合理。”李教授說道,“但是我擔心學生們會更喜歡那些實用技能,而忽略了傳統的儒學教育。”
程巖坦誠地說道:“李先生的擔心不無道理。確實有些學生對實用技能更感興趣。但是我們一直強調,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陳夫子問道:“程先生,您認為儒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讓程巖沉思了片刻:“我認為儒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品格高尚、學問深厚、能夠經世致用的人才。”
“經世致用?”張教授有些意外,“程先生,您這個觀點很有意思。”
程巖繼續說道:“孔子說'學而時習之',這裡的'習'不僅僅是複習,還包括實踐。我們教授的實用技能,正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實踐儒學的理念。”
王教授點點頭:“程先生的觀點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問題是,如何保證兩者的平衡?”
“這確實是個難題。”程巖承認道,“我們正在努力尋找這個平衡點。”
李教授建議:“程先生,我覺得可以在教學內容上做一些調整。比如在講授實用技能的時候,結合一些儒學的道理。”
“這個想法很好!”程巖眼前一亮,“比如在教授農業技術的時候,可以結合《詩經》中的農業詩歌,讓學生們既學到技能,又瞭解文化。”
陳夫子也贊同:“這樣既能保持儒學的傳統,又能體現實用性。”
張教授若有所思:“程先生,您有沒有想過邀請一些德高望重的儒學大師來學堂指導?”
程巖苦笑道:“我剛剛去拜訪了孔穎達孔先生,但是他對我們的教學方式還有些保留意見。”
“孔先生確實比較保守。”王教授說道,“不過也不能怪他,畢竟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
李教授建議:“程先生,您可以嘗試聯絡一些相對開明的儒學老師。我知道幾個人,他們對新的教學方式比較感興趣。”
程巖連忙問道:“請李先生推薦。”
“有一位叫做歐陽詢的先生,他既是書法家,也是儒學學者,思想比較開明。”李教授說道,“還有一位叫做虞世南的先生,也是博學之士。”
程巖聽到這些名字,心中一震。歐陽詢和虞世南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如果能請到他們,學堂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提升。
“他們現在在哪裡?”程巖急忙問道。
“歐陽先生在長安,虞先生好像在江南。”李教授說道,“不過我聽說虞先生最近可能要到洛陽來。”
程岩心中大喜:“那太好了!請李先生幫忙引薦。”
“這個沒問題。”李教授爽快地答應道,“我和虞先生有些交情,可以幫您引薦。”
陳夫子也表示支援:“程先生,您的學堂確實很有特色。如果您不嫌棄,我願意來幫忙教授一些基礎的儒學課程。”
程巖大喜過望:“陳先生願意來幫忙,那真是太好了!”
張教授也表態:“程先生,我也願意來幫忙。雖然我之前對您的教學方式有些成見,但是經過觀察,我覺得您的方法確實有可取之處。”
程巖激動地站起來:“太感謝各位先生了!有了您們的幫助,我們的學堂一定能夠發展得更好。”
王教授提醒道:“程先生,您要記住,平衡是關鍵。既要保持創新,也要尊重傳統。”
程巖鄭重地點頭:“王先生說得對,我一定會注意這個平衡。”
有了幾位儒學先生的加入,程巖的學堂終於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他立即召集所有老師開會,討論如何改進教學方法。
“現在我們的師資力量充足了,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程巖在會議上說道。
程寧舉手發言:“哥哥,我覺得我們應該先把現有的教學質量提高,再考慮擴大規模。”
李泰也贊同:“程妹妹說得對。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張教授提出建議:“程先生,我建議我們制定一個詳細的教學計劃,明確每個科目的教學目標和方法。”
陳夫子也表示贊同:“沒錯,教學要有章法,不能隨意而為。”
程巖點點頭:“好,我們就制定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經過幾天的討論,他們制定了一個全新的教學計劃。上午的課程主要是傳統的經史子集,由張教授、陳夫子等人負責。下午的課程是實用技能,由程巖、李泰、程寧等人負責。
“這樣的安排既保證了傳統教育的完整性,又體現了實用性。”程巖滿意地說道。
新的教學計劃實施後,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們既學到了深厚的儒學基礎,又掌握了實用的技能,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
就在這時,老劉跑進來報告:“少爺,外面來了一位貴客,說是要見您。”
程巖走出去一看,來人是一位風度翩翩的中年儒士,身後跟著幾個隨從。
“請問您是?”程巖拱手問道。
來人回禮道:“在下虞世南,聽說程先生的學堂很有特色,特來拜訪。”
程巖大喜:“原來是虞先生!久仰大名,請進請進。”
虞世南是當代著名的學者,精通經史,書法也很有造詣。他的到來,讓程巖既興奮又緊張。
“虞先生,是什麼風把您吹來了?”程巖請虞世南坐下。
虞世南笑道:“聽李教授說,程先生的學堂教學方式很有創新,我很感興趣,所以專程來看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