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

第475章 奉天子,以令不臣!

一直到清康熙的晚期,打著所謂的朱三太子旗號反清復明,仍然能夠拉起不少的兵馬,由此可見一斑。

身為權臣,想要篡位自立。

在宋之前,都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

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朝,便是起始。

不過在宋時,陳橋兵變的趙匡胤,卻沒有經歷這一過程。

但是明朝完成一統,迄今已過兩百餘載,天命皇權的觀念再度深入人心。

黃袍加身的事情,難以再現。

現在,陳望也並不著急。

他現在正值春秋鼎盛之時。

國家最高的權力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

南國的朝廷,也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現在差的。

僅僅只是功績和名望。

剿滅國內的叛軍,擊敗幾次建奴的部隊的威望,並不足以支撐他完成改朝換代這一舉措。

現如今,最為重要還是維穩。

等到擊敗建奴,收復北國,平滅闖逆,克復三秦之時。

到時候無論陳望想要做什麼。

一切都只不過是水到渠成之事。

“聽聞總鎮領大軍沿運河北上之後,多爾袞便領兵自沛縣回援,固守濟寧。”

“此前情報司傳報,清軍在攻陷京師後不久,便徵募民夫數萬人,在濟寧修建堡壘炮臺,於運河內部多設障礙,又沉舟船百艘堵塞河道。”

“同時,清軍還在運河附近修築炮臺三座,以護持堵塞河道段。”

“而且這裡同時也在濟南城東部署的火炮射程範圍內。”

代正霖看到了陳望投來的眼神,當下明白了陳望的意思,立即將目前的局勢彙報給了陳望。

“根據李青山那邊的回報,就算是不受任何干擾,清理河道恐怕都要花費月餘以上的時間。”

在內陸作戰,很多時候水師佔據優勢,對於戰局的影響也不大。

這一點在北方尤其明顯,水師佔優最主要提供的助力其實還是後勤。

原因很簡單,在內河流域實在有太多可以反制水師的辦法了。

除去最為讓人熟知的鐵鎖攔江之外,還有的就是如今清軍所用的辦法。

在航道的淺水區釘入尖頭包鐵的木樁,這些木樁的作用類似於暗礁,如果來襲舟船不下水清理,直接航行而來,戰船的船體會因此而受損。

明時東南倭亂,明軍在浙江、福建沿海佈設“梅花樁”,也就是水下交錯排列的木樁陣,用以限制倭寇的舟船入侵。

另外則是簡單粗暴,直接徵調一大批的船隻過來,將這些舟船全部鑿沉沉入水底。

沉船堵塞河道是一種常見的防禦手段,沉船所需要的代價雖然頗大,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完全值得,進攻方清理堵塞的河道耗時往往良久。

陳望的目光自濟寧城的周邊緩緩掃過,參謀部那邊已經將濟寧城周邊的清軍工事營地全都繪製清楚。

甚至因為情報司的關係,還得到了濟寧城一部分清軍兵力的佈防資訊。

盤踞在濟寧的清兵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七萬人。

兵馬組成,主力為滿、蒙兩部所屬的正白、鑲白、鑲黃、鑲藍,共計八旗,旗兵逾三萬。

滿蒙的鑲藍兩旗,本在豪格的麾下,因為濟寧遇警的訊息,從河內一路疾馳入援濟寧。

漢軍兩萬人,皆為清軍的老卒。

除此之外,還有外藩蒙古騎兵兩萬。

陳望此番領兵北上,除去直屬的近衛師之外,共徵調七師的兵馬,步師十二萬人並水師兵馬一萬五千人,合兵馬共計十三萬之眾。

七師分別為湖廣鎮下曹變蛟、周遇懋所領的兩師。

另外五師都為河南鎮兵,分別由陳永福、高謙、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五人所領的部眾。

這十二萬的步師,最為精銳的,作為中堅依仗的,無疑是陳望麾下的近衛師,以及周遇懋、陳永福、高謙麾下的三師。

周遇懋、陳永福、高謙所領的三師,前身雖然也同樣是明廷的舊軍。

但是時至今日,經過不斷的裁汰,大部分的軍兵都是依照著戚家軍選兵法選出來的良家子,少部分才是明廷的舊軍。

三師共有四萬四千人,步兵全員列裝作為燧發槍的海誓銃,而且,是裝備了銃刺的海誓銃。

為了籌備這一戰,陳望幾乎調集了武庫之中所有的軍械,甚至還從各軍之中抽調軍械,填補空缺。

為了籌備這至關重要的一戰。

陳望甚至將原先屬於漢中鎮下的火炮部隊全數調集而來。

如今這三師的武備,可以說是整個天下火力最為充沛的部隊。

算上近衛營在內,所有的步兵局都配備有作為火力支援的四斤炮,也就是野戰六磅炮,共計三百六十門。

營屬炮隊,每營都有七斤炮十二門,也就是西制的九磅野戰炮,作為遠端打擊的火力。

十五個營合計一百八十門火炮。

師級重炮部隊,每師配備二十四斤炮(三十二磅)三門,十八斤炮(二十四磅)八門。

四師有二十四斤炮十二門,十八斤炮三十二門,擁有重型攻城火炮合計四十四門。

另外所領的四師,雖然大部分都是舊軍。

但是這些舊軍們卻並不孱弱。

為了應對清軍優勢的騎兵,陳望從各營之中挑選精騎,填入四師之中。

銃兵的佔比在步兵中已經達到了五成,當然列裝的大部分都是沒有裝備銃刺的海誓銃。

所有的兵馬,都是從刀槍之中滾出,從血海之中爬出,完全稱得上一句歷戰的精兵。

披甲率達到了驚人的十成。

甲冑並不統一,並非是全員明甲,這其中大部分的甲冑都是布面鐵甲。

但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甲冑,這樣的規模的軍隊的披甲率,已是絕無僅有。

同時用作輔助支援火炮雖然沒有漢中鎮多,但是大小火炮也有將近兩百門。

十二萬的步師,配備大小火炮共計七百餘門。

單單炮兵部隊的人數,便已經是超過了四千人。

軍中其他的部隊,披甲步兵有一萬八千,燧發槍兵有六萬,精騎也有四萬之眾。

這已經是這個時代其餘軍隊,難以企及的標準。

“嗚————”

低沉的號角聲在各處水師舟船之間縈繞。

岸邊萬眾軍兵,高唱著凱歌,昂揚向前。

陳望握緊了腰間的雁翎刀,他昂起了頭,望著佇立在地平線的盡頭的濟寧城。

周遭一眾靖南軍的重將亦將目光集中在了陳望的身上。

在長久的沉默之後。

陳望只是緩緩吐出了兩個字。

便換來了陣陣宛若山呼海嘯般的呼喊聲。

“登陸。”

伴隨著船鐘的奏響。

百千戰船劈波斬浪,向著運河的西岸靠攏而去。

西岸之上,步師的官兵們,高高的舉起了手中的兵刃,發出山呼。

“萬歲!!!”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