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4:我要上大學

第816章 百年大計

排除一些文科類的專業,結合眾人口碑,也能篩選出來不少精英。

吸納這些人才加入,顯然對於未來的佈局更好。

“沒問題,我讓廚師提前準備,大家一起過年,好好熱鬧熱鬧!”

“一年就這麼一回,大夥兒可得好好熱鬧熱鬧!”

討論著過年的安排,眾人各抒己見,現場歡笑聲不斷,定下大體流程。

楊興武當即表示,這幾天就會把訊息送到各大學,邀請各校的留學生代表共同協商細節。

說完過年的事,楊興武話題一轉,提起了在真田山陸軍墓園的事。

“楊大使,王公使,這次度假我們發現……”

楊振亞和王雲濤起初還以為楊興武是在說遊玩中的趣事,並未太過在意,聽到真田山陸軍墓園時有些疑惑,光從名字看,就是埋小鬼子的地方。

國人一般不會去這些地方,聽到楊興武帶著眾人去這裡後,他們覺得年輕人血氣盛,進去搞破壞去了,想到幾人估計是闖禍了,不由得擔心起來。

當得知北洋水師墓碑在哪後,立馬認真起來,聽楊興武講完後,兩人眉頭皺的老高。

“楊同學,你說的是真的?”

“這是我們在現場拍的照片,剛剛洗出來不久,您二位看看!”

楊興武說著從帶的包裡拿出了幾張洗好的照片,這是他來之前特意準備好的。

楊振亞和王雲濤聽後,立馬接過照片看了起來,照片是彩色的,照片上的內容非常清晰,墓碑上的字清晰可見。

看著照片上“故清國劉漢中之墓”的字樣,二人嚴肅了不少。

“上週四,我和幾位同學去大阪市役所查驗他們的身份,得知他們還在休息就先回來了,我們準備聯絡學術機構和兩國友好團體進行查詢。

同時,還會派人去其他墓園查詢有沒有類似的墓碑……”

看著兩人的反應,趙懷東又補充了幾句。

“楊同學,你們做的非常不錯!他們也為抗擊侵略者做出了貢獻,咱們不能不管,稍後我就通知國內,等有了訊息,再看情況跟曰本溝通……”

“我們正在與當地的友好團體溝通,目前雙方關係還不錯,您把訊息傳回去,估計也是溝通協商為主,這事不如交給我們,正好藉助我這個交流大使的身份……”

“楊同學說的有道理,先按你說的來,遇到麻煩、需要幫忙隨時聯絡我們!”

楊振亞聞言很是認同地點點頭。

“好的,到時就勞煩兩位了。”

“放心!有我們在肯定不能讓你被人欺負了。”

“不錯……”

看著兩人的反應,楊興武放心不少,又商談了一些細節,這才告辭離開。

回到住所,吃飯的時候,聽林志遠和劉躍華說起今天發生的事,眾人情緒高漲,一個個興奮不已,酒也多喝了幾杯。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楊興武看向趙懷東鄭重交代道:

“學長,東芝給了十個名額,半導體我瞭解的不多,你看看能不能找幾個可靠的同胞一起去學習?”

“要我說花那麼多冤枉錢幹嘛?你一個人的學費就是十億日元,十個人可就是一百億。

我一個完全夠了,還是說你不信我能學會?”

趙懷東揮手打斷楊興武的發言,有些不悅的問道。

“學長,我不信你還能信誰?讓你找人自然是有著其他的目的。

你們十個人一起學習,平時也能查漏補缺,遇見問題一起討論,更關鍵的是,看看這些工程師和研究員有沒有藏私?

除此之外,你們要多與東芝的研發人員打好關係。

等你們學成歸來,咱們也該著手發展半導體產業了。

你們還要上課和學校,要是能把這些熟手挖過來,也算事半功倍!

要知道,自從東芝事件爆發之後,北美就對曰本的半導體進行了各種制裁,強迫他們放開智慧財產權,甚至就連出口價格都制定好了,導致他們的優勢地位受到了極大地挑戰。

加之三星等國際企業的大肆挖人,如今的東芝半導體產業頹勢已現,咱們何不趁機佈局半導體行業。

趙學長,你是專業學者,應該知道半導體的重要性,以現有的發展來看,半導體行業可謂關乎國運的百年大計,倘若現在就開始佈局,只要咱們不落後,未來的國際競爭,必有咱們的一席之地。”

面對趙懷東的不解,楊興武很有耐心地解釋了一番,身為穿越者,他自然知道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

這個時期,國內與國外的差距還不算大,技術代差也不過幾年左右。

1980年初,國內的半導體技術還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僅次於日美。

早在與北美緩和關係之際,我國國就希望從歐美國家,引進七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這是當時世界最先進技術。

要比當時的灣灣早兩年,比南韓早四年,那時候灣灣與南韓還沒有電子工業科研基礎。

兩年後,英特爾才開始建設世界第一座4英寸晶圓廠。

只可惜由於歐美的技術封鎖,最終拖了七年,我國才得以引進三條已經落後的3英寸晶圓生產線,分別是投資在京城國營東光電工廠,即878廠,驪山771研究所,即後來的長安微電子研究所,還有貴省都勻風光電工廠,即4433廠。

其中京城的878廠的3寸晶圓生產線,直到80年才建成,此時已經比灣灣晚了三年,比南韓晚了兩年。

七年時間,我們從領先到落後,一步慢可謂是步步慢。

1980年,灣灣的聯華電子建設4英寸晶圓廠。

我國直到三年前,才由滬市無線電十四廠與北美貝爾電話合資,成立了貝嶺微電子,建設大陸第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

這次晚了八年,在歐美聯手封鎖壓制下,我們只能購買一些二手的淘汰裝置,以此追趕世界先進技術,可惜一直未能如願,直到幾十年後,晶片問題依舊被卡脖子。

想到國內的困境,再結合未來的歷史發展,楊興武覺得在此時佈局半導體再合適不過。

即便有所謂的技術封鎖,他還可以透過挖人來解決問題,藉著抓住了三菱的要害,以及東芝對北美製裁的怨氣,未必不能合作一番!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