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4:我要上大學

第817章 908專案

“你說的不錯!國內的情況不容樂觀,現在咱們最先進的只是4英寸的晶圓廠。

聯華電子今年已經引進6英寸晶圓廠。

據我們部長說,IBM和西門子目前正合力建造8英寸晶圓廠,預計90年就能建設完成,這可是全球第一座8英寸晶圓廠。

去年,滬市合資引進的4英寸晶圓生產線技術,估計廠房還沒建好,等到投產又落後一代了。

這樣下去,咱們的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只會越來越遠。

確實不能心疼那點學費了,早點學會他們的技術,咱們也要開始追趕了。”

“8英寸?這麼快?”

楊興武聞言很是吃驚,一般而言,晶圓廠尺寸越大越先進,大晶圓可以切割更多晶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三十年後,世界最先進的晶圓廠也不過12英寸,IBM和西門子現在就已經開始建造了8英寸晶圓廠了,距離最先進的晶圓廠也不過一步之遙。

好在這一步,足以延緩半導體行業十幾年的時間,有充足的時間來追趕。

“趙學長,你說的4英寸、6英寸還有8英寸晶圓廠,莫非是尺寸越大技術越先進?”

聽著楊興武和趙懷東的交流,張勝男好奇地問道。

“確實如此,晶圓廠的尺寸越大,生產出來的晶圓越大,大晶圓可以切割更多的晶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以目前技術來說,4英寸晶圓廠生產的晶圓,生產的每片晶圓可以切割56片。

而8英寸的晶圓廠,每片可切割269片。

這還只是最基礎的,尺寸越大的晶圓廠技術越先進,良品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難怪興武寧願交百億學費,也要派人去東芝學習。

咱們的4英寸晶圓廠才剛投產,IBM和西門子已經開始建設8英寸了,看來從4英寸到8英寸之間的技術代差得花不少時間,不然……”

“一人十億日元的學費,十個人就是一百億,按現有匯率計算就是八千多萬美元。

花這麼多錢只為學習技術,可見興武魄力之強,有這麼多錢足夠咱們自己建晶圓廠了吧?”

聽了趙懷東的解釋,再結合楊興武寧願花費百億也要學習的東芝技術的態度,謝明國和林志遠等人明白了此事的重要性。

“確實存在技術代差,老泥來訪那年有了3英寸晶圓廠,四年後有了世界第一座4英寸晶圓廠,到了83年,有了6英寸晶圓廠,現在IBM和西門子正在建設8英寸晶圓廠。

半導體產業的未來前景,咱們自然也看到了,早在老泥來訪,與北美關係緩和後的第二年,我國就想引進3英寸的晶圓生產線。

只可惜一直被歐美封鎖,直到七年後才成功,此時,3英寸的生產線已經落後。

興武準備花一百億學習技術,確實大方,可謂史無前例,要知道80年,國內從從東芝引進的3英寸生產線花費不過6600萬美元,就是現在的無西742廠,於82年正式投產,月產一萬片,主要生產秦省彩色電視機生產線所使用的積體電路。

別看一萬片不少,還比不上東芝生產線一天的產量,這還沒算良品率,不然差距更大!

饒是如此,這也是國內的最高水平。

之後,國內開始大肆引進晶圓生產線,大都是以3英寸生產線為主。

惟一一個4英寸生產線還是滬市無線電十四廠與北美貝爾電話合資成立的貝嶺微電子,也是國內第一條。

國內情況不容樂觀,咱們也不能浪費,人貴在多不在精,三個名額就夠了,不如把錢省下來用來建晶圓廠!

放心,要是學不會我提頭來見!”

身為半導體行業的天才,趙懷東對自己很有信心,有自己在,再找兩個同學幫忙完全足夠,根本用不到十個人,與其浪費這麼多錢,不如省下來花在刀刃上。

“學長言重了,多派幾個人也是為了以防萬一。

你的能力毋庸置疑,哪怕只派你自己去,相信學長也會帶給我們驚喜。

這可不僅是光學技術,最好能這些工程師和研發人員打成一片,以後要是咱們缺人了,也能從東芝挖,你認識的這些人就成了關鍵……

另外,既然IBM和西門子已經在建設8英寸晶圓廠了,咱們未必不能和東芝一起建設,當然是在他們技術達到的情況下!”

認識趙懷東一年多,在他住所看到了諸多獎盃和獎狀,楊興武自然相信他的能力,就像他們相信自己在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才華一樣。

楊興武之所以寧願花費上百億也要送趙懷東等去東芝進修,自然是考慮到了國內的情況。

他比趙懷東晚四年出國留學,對國內瞭解的更多。

趙學長說國內的情況不容樂觀,都是在臉上貼金。

六七十年代,我國科研投入佔GDP的2.32%,與同時期的英美日法相當,

到了84年,科研經費佔GDP比值驟然降到了0.6%以下,半導體行業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加之“撥改貸”影響,為扭轉財政虧空局面,在經濟學者的建議下,實行“撥改貸”。

以往國有企業上從財政獲得撥款,作為工廠流動資金或技術改造經費。企業盈利後將利潤上繳國家財政,以此形成良性迴圈。

“撥改貸”則是透過將財政無償撥款改為銀行有償貸款,促使企業自主安排資金使用,增強了經濟效益。

銀行透過貸款管理促使企業合理使用資金,降低了財政資金浪費。

只是這麼一來,加劇了企業的負擔,企業除了要支付高額利息以外,利潤仍然需要上繳財政,從而形成了“雙重壓力”,導致科研投入驟減和技術升級受阻。

在雙重壓力下,企業開始只顧追求效益,自然不會花錢搞研發,大批科研人員失業……

以半導體行業為例,從84年至今,地方、國有企業和大學紛紛從國外引入半導體晶圓廠。

先後共引進建設了33個半導體晶圓廠。

由於時代侷限性和其他諸多原因,大多數半導體晶圓廠都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和商業運轉能力。

加之歐美的技術封鎖,生產端出現了引進即落後、重複投產等問題。

雖說80年以前,我們的技術不差,但產能有限,相關工廠每月只能生產幾百片晶片,合格的晶片只有個位數,良品率還不足1%。

同時期,美、日每月產量高達幾十萬,而且良品率高達80%以上。

即使國產半導體效能追得上海外產品,生產成本也要遠高於海外競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