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1980

第59章 借用省檢驗局的實驗室

“模具來了!”一聲呼喊,讓所有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

秦奮親自上前檢查模具,從分型面的平整度,到型腔的光潔度,再到冷卻水道的佈局,看得一絲不苟。確認無誤後,他大手一揮:“上模!”

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小心翼翼地將模具吊裝到注塑機上,仔細校對著中心,緊固著壓板。這套模具,承載著紅星廠新材料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

一切準備就緒。

張巧玲小組的30%玻纖增強PP粒子,被小心地倒入乾燥料斗中。經過幾個小時的預熱和除錯,注塑機的炮筒溫度已經按照張巧玲初步提供的引數設定完畢:一區210℃,二區225℃,三區240℃,噴嘴245℃。模具溫度則透過外接的模溫機控制在80℃。

“開始第一次試射!”秦奮深吸一口氣,下達了指令。

操作工按下了啟動按鈕,注塑機發出一陣低沉的轟鳴。螺桿旋轉,將熔融的塑膠推向炮筒前端,注射油缸發力,高壓的熔體瞬間衝入模具型腔。

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地盯在模具上,心中充滿了期待。

“嘭”的一聲輕響,合模機構開啟,頂針將剛剛成型的樣條頂出。

一名技術員眼疾手快地用鉗子夾起還帶著熱氣的樣條。

然而,眾人的臉上卻並未露出喜色。

第一套樣條,問題不少。有的樣條末端未能完全充滿,出現了“欠注”;有的樣條表面有明顯的銀絲狀流痕;還有的樣條邊緣,帶著薄薄的“飛邊”。

“典型的流動性不足和排氣不良。”秦奮看了一眼,立刻做出了判斷,“玻纖的加入,確實讓熔體粘度大幅增加,流動性變差了。”

張巧玲的眉頭也皺了起來:“看來我們初步設定的注射壓力和速度還是偏低了,而且模具的排氣設計可能也需要最佳化。”

“別急,這是正常的。”秦奮安慰道,“第一次試模,能打出形狀來,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接下來,就是解開‘引數之謎’的過程。”

他拿起記錄板,對操作工說道:“記錄好剛才的引數。下一模,我們將注射壓力提高10%,注射速度提高一個檔次,同時檢查一下模具分型面的排氣槽是否通暢。”

“是!”

第二模、第三模、第四模……

整個下午,注塑車間彷彿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秦奮沉著指揮,技術員們meticulously記錄著每一組引數的變化,以及對應樣條的表觀缺陷。

注射溫度從220℃一路嘗試到260℃,模具溫度在60℃到100℃之間徘徊,注射壓力、保壓壓力、注射速度更是進行了數十種組合的調整。

時而因為溫度過高,樣條表面出現焦黃的降解斑點;時而因為壓力過大,飛邊嚴重;時而又因為保壓不足,樣條出現明顯的縮痕凹陷。

每一次失敗,秦奮都會召集大家,對著有缺陷的樣條,結合引數記錄,進行細緻的分析。他的講解,深入淺出,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實踐經驗,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受益匪淺。孫師傅和他的徒弟們,對於注塑工藝的理解,也在這個過程中飛速提升。

汗水浸溼了衣背,臉上沾染了油汙,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成功的渴望,支撐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調整引數,一次又一次地期待著頂針頂出的完美樣條。

終於,在黃昏的餘暉透過車間窗戶灑進來的時候,當炮筒溫度穩定在245℃,模具溫度85℃,注射壓力達到120兆帕,保壓壓力80兆帕,保壓時間8秒……一組特定的引數組合下,隨著模具的開啟,一套表面光滑、邊緣整齊、填充飽滿的灰白色玻纖增強PP樣條,完美地呈現在眾人面前!

“漂亮!”秦奮拿起一根拉伸樣條,對著光線仔細觀察,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用力一揮手,“就是這個感覺!這組引數,記下來!立刻送去進行力學效能測試!”

周圍的技術員們爆發出一陣壓抑不住的歡呼。連續數小時高強度的除錯,終於找到了破解“引數之謎”的鑰匙!

張巧玲接過一套樣條,激動地說道:“秦廠長,我馬上去做測試!”

這只是玻纖增強PP的初步成功。接下來,還有王小虎的超低溫增韌PP等待著同樣的考驗。但有了這次的經驗,秦奮和團隊的信心更足了。

夜幕降臨,注塑車間的燈光依舊明亮。機器的轟鳴聲中,紅星廠的“第一槍”,正在精確地校準著它的彈道。他們知道,一旦這“引數之謎”被徹底解開,紅星廠的“特種彈藥”就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克敵制勝的利器,真正震驚整個行業!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