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1980

第82章 半自動化流水線開工

夜色如墨,鳳棲賓館內,數間客房的燈光相繼熄滅。德國代表團結束了第一天的行程,高效而緊湊的安排讓他們初步感受到了紅星廠的誠意與實力。

而在紅星廠內,秦奮的辦公室燈火通明,與他一同未眠的,還有李順才、張巧玲、以及技術科總工程師李大柱。

“施密特先生今天在茶歇時特意提到他們卡爾默公司面臨的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這是在給我們遞話,HS-3材料的價效比將是談判的關鍵。”秦奮的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著,覆盤著白天的每一個細節。

李順才點頭道:“我瞧著也是。那個赫爾曼·施密特,眼神銳利得很,看似隨和,實則句句不離核心。老王那邊,得把成本核算和報價策略再捋一遍,務必做到知己知彼。”

張巧玲補充:“克萊默博士對技術細節的追問非常深入,甚至有些可以說是刁鑽。我注意到他對我們材料的某些特定參數列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關注,比如高溫下的穩定性、抗疲勞極限等。大柱,明天參觀生產線和技術交流,你那邊的壓力不小。”

李大柱,這位四十出頭,面板黝黑,平日裡不苟言笑,一門心思撲在技術上的總工程師,此刻臉上也帶著一絲凝重,但更多的是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廠長放心,張科長放心。為了HS-3,我們技術科全體同仁熬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每一個資料,每一個工藝流程,都刻在我們腦子裡。德國人的嚴謹我們早有耳聞,明天,就讓他們看看我們紅星廠的技術實力,看看我們HS-3到底有多硬!”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身為技術人員的自信與驕傲。

秦奮欣慰地笑了:“好!大柱,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記住,我們不僅要展示我們的成果,更要展示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持續創新的潛力。德國人不僅看產品,更看生產產品的人和體系。”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語氣沉穩有力:“今天只是序幕,明天才是硬仗。除了技術交流,他們還會全方位考察我們的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安全規範,甚至是工人的精神面貌。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影響最終的評價。所以,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我們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是,廠長!”眾人齊聲應道,聲音中充滿了力量。

---

翌日,清晨的薄霧尚未完全散去,紅星廠已經是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廠區大道被打掃得一塵不染,道旁的花壇經過精心修葺,甚至連宣傳欄裡的報紙都換上了最新的。工人們穿著整潔的藍色工裝,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期待。他們都清楚,今天,將有一批重要的“洋專家”來廠裡考察,這不僅關乎工廠的榮譽,也可能關乎他們未來的飯碗和福祉。

上午八點半,德國代表團乘坐的豐田柯斯達中巴車準時抵達紅星廠大門。

早已等候在此的秦奮、李順才、李大柱和張巧玲等人微笑著迎了上去。

“施密特先生,克萊默博士,舒爾茨女士,歡迎來到紅星廠!”秦奮用德語主動問候,雖然發音略帶生澀,但這份努力和誠意卻讓施密特等人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張巧玲隨即進行了流暢的補充。

“秦廠長,早上好。我們對今天的參觀充滿期待。”施密特先生依舊保持著他特有的嚴謹與禮貌。

簡單的寒暄後,一行人首先來到了辦公樓的小會議室。這裡已經佈置妥當,桌上擺放著HS-3材料的樣品、相關的技術引數手冊(中德雙語版)以及紅星廠的簡介。

“在參觀生產線之前,我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HS-3材料的研發背景和主要特性,以及我們紅星廠在特種材料領域的一些探索。”秦奮示意李大柱開始。

李大柱深吸一口氣,走上前,面對著投影幕布——這是秦奮特意讓人從市裡借來的最新裝置,雖然比不上德國的先進,但在鳳棲市已屬罕見。他開啟了準備好的幻燈片,開始用略帶方言口音但條理清晰的普通話進行講解,張巧玲則在一旁同步進行精準的德語翻譯。

從HS-3材料的分子結構特點、獨特的生產工藝、到各項關鍵效能指標的測試資料,李大柱講得深入淺出,重點突出。尤其是針對一些系統最佳化過的、超越了當前主流技術的關鍵點,他更是著重闡述了其理論依據和實踐驗證過程。

克萊默博士聽得尤為專注,他手中的筆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時不時會就某個技術細節,透過張巧玲向李大柱提問。他的問題往往一針見血,直指核心。

“李總工程師,您剛才提到的‘動態晶界強化技術’,據我所知,這在目前的材料學界還是一個前沿概念,貴廠是如何在實際生產中穩定實現的?其對材料的長期蠕變效能有何具體影響?”克萊默博士推了推金絲眼鏡,目光銳利。

這個問題,正是秦奮和李大柱預料到的重點之一,也是HS-3材料的技術亮點。李大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調出相關的實驗資料和工藝流程圖,詳細解釋了紅星廠在系統指導下,透過對特定微量元素的精確控制和獨特的熱處理工藝,如何實現了晶界的動態穩定和強化,並輔以詳實的第三方檢測報告佐證。

一番問答下來,克萊默博士雖然表情依舊嚴肅,但眼神中的探究之色更濃,偶爾還會不自覺地點點頭。施密特先生則更多地在觀察秦奮和李大柱的反應,以及他們團隊的協作默契。

簡短的介紹和初步的技術問答持續了一個小時。隨後,秦奮提議:“施密特先生,克萊默博士,理論介紹不如親眼所見。接下來,我們去HS-3的生產車間看一看,眼見為實。”

“非常好,我們正有此意。”施密特先生點頭同意。

HS-3的生產車間被安排在廠區相對獨立的一塊區域,為了這次考察,車間內外都進行了徹底的清掃和整頓。從原料處理區、核心反應釜區、到成型與初步質檢區,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

工人們身著統一的潔淨工作服,佩戴著必要的防護用具,在各自的崗位上熟練而專注地操作著。雖然裝置的新舊程度不一,有些甚至是秦奮利用現有條件改造的“土炮”,但在關鍵環節,卻能看到一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獨特設計。

克萊默博士幾乎是貼著裝置在觀察,不時用戴著白手套的手觸控檢查裝置的光潔度和密封性,詢問操作工人一些非常具體的操作引數。李大柱和幾名核心技術員全程陪同解答,對答如流。

施密特先生則更關注整體的生產管理。他會留意告示板上的生產計劃、質量控制圖表、安全操作規程,甚至會隨機抽查工人的操作記錄。他還特意詢問了紅星廠的原材料採購渠道、質量檢驗標準以及廢料處理方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