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1980

第55章 李工的質疑:這不符合常理

秦奮那句“自己造一臺出來”的話音剛落,整個臨時實驗室彷彿被投入了一塊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短暫的寂靜之後,是難以抑制的騷動和興奮。

“自己……自己造?”王小虎眼睛瞪得溜圓,他雖然年輕,但也知道雙螺桿擠出機這種裝置,在縣裡甚至市裡的塑膠廠都算是金貴玩意兒,更別提他們這草臺班子了。

“秦廠長,這……這能行嗎?”連一向沉穩的周海濤,語氣中也帶上了一絲不確定。他知道秦奮技術高超,屢創奇蹟,可從零開始設計製造一臺雙螺桿擠出機,其複雜程度遠非他們之前搗鼓的簡易拉力裝置可比。

秦奮的目光沉靜而銳利,掃過眾人臉上各異的神色,他微微一笑,語氣卻是不容置疑的堅定:“為什麼不行?別忘了,我們紅星廠的底子是什麼?是機械製造!雖然現在裝置簡陋,人才也緊缺,但製造一臺小型的、滿足我們當前需求的雙螺桿擠出機,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他走到簡陋的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筆,憑藉著腦海中清晰無比的印象,三兩下便勾勒出了一臺小型雙螺桿擠出機的基本結構示意圖。他沒有畫那種先進的模組化、同向齧合擠出機,而是選擇了一種結構相對簡單、製造難度較低的異向不等速齧合雙螺桿擠出機。

“同志們請看,”秦奮指著圖,“核心就是這兩根螺桿,它們的螺紋元件設計、齧合方式、轉速配比,以及機筒的加熱冷卻系統,這些是關鍵。我們不需要追求一步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的目標是‘能用’、‘夠用’,能夠實現PP、MAH-g-PP、POE、木粉、玻纖等物料的初步均勻共混和塑化。”

他頓了頓,繼續道:“我知道這很難,但再難,也比我們現在用反應釜手動攪拌強,也比我們眼巴巴等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協調到的二手裝置要主動得多。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我們紅星廠的人,什麼時候怕過困難!”

這番話擲地有聲,像一針強心劑注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實驗室裡剛剛因困難而略顯沉悶的氣氛再次被點燃,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破釜沉舟、迎難而上的豪情。

“秦廠長說得對!我們是搞機械出身的,別人能造,我們為什麼不能!”一個從廠裡機修車間抽調過來的老師傅,臉上皺紋深刻,此刻卻因為激動而微微泛紅。

“對!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年輕的技術員們更是熱血沸騰。

秦奮滿意地點點頭:“好!既然大家有這個決心,那我們就立刻行動起來。我提議,成立一個‘雙螺桿擠出機攻關小組’,由我擔任組長,負責總體設計和關鍵技術把控。周工,你經驗豐富,負責協助設計,特別是傳動系統和溫控系統的部分。老李,”他看向李大柱,“你的任務最重,除了繼續保障我們改性材料的原料供應,還要負責攻關小組所需的一切機械零部件、鋼材、標準件的採購,甚至是廢舊裝置裡能拆解利用的部分。其餘的同志,根據各自特長,隨時準備支援。”

“是!保證完成任務!”眾人齊聲應道,聲音洪亮。

一場圍繞著“自造神兵”的攻堅戰,就這樣在簡陋的實驗室裡,與材料改性的鏖戰並行展開。接下來的日子,實驗室真正變成了“挑燈夜戰”的戰場。

白熾燈的光芒常常要亮到後半夜,昏黃的燈光下,是秦奮伏案疾書的身影。他憑藉著腦海中遠超這個時代的設計理念和經驗,將一臺小型雙螺桿擠出機的圖紙一點點細化。他深知以紅星廠現有的加工能力,許多精密部件無法實現,因此在設計中極力簡化結構,採用易於加工的方案,甚至考慮用一些“土辦法”來替代標準工藝。比如螺桿元件,他沒有設計複雜的齧合塊組合,而是考慮直接加工出幾段不同功能的整體螺紋段;機筒的加熱,也計劃採用電阻絲加熱,輔以簡單的風冷。

周海濤則一頭扎進了傳動機構和加熱系統的測算中。他翻閱著帶來的為數不多的幾本機械設計手冊和專業書籍,用計算尺和紙筆一遍遍核算齒輪模數、減速箱配比、加熱功率。遇到疑難,便和秦奮湊在一起,在圖紙上比比劃劃,激烈討論,有時候為一個引數的取捨能爭得面紅耳赤,但最終總能達成一致。

而材料改性那邊的研究,也並未因此停歇。

周海濤手下的技術員們,在MAH-g-PP的最佳化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他們彷彿跟那臺簡陋的反應釜較上了勁,每一次投料、升溫、攪拌、取樣、滴定,都小心翼翼,記錄下每一個細微的引數變化。失敗依舊是常客,不是接枝率過低,就是產物顏色發黑、有焦化現象。但秦奮那句“失敗的資料也是寶貴的經驗”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他們開始嘗試根據滴定結果和木粉填充後的樣條表現,反過來調整引發劑DCP的滴加時間和馬來酸酐的投入批次,摸索著在現有條件下提高接枝均勻性的方法。燈光下,他們年輕的臉龐因疲憊而略顯蒼白,但眼神卻異常專注,滴定管中那關鍵的顏色轉變,依然能讓他們瞬間精神抖擻。

王小虎那一組,則在秦奮的建議下,開始更系統地研究POE的新增比例。“百分之五、十、十五、二十,甚至二十五,”秦奮對他們說,“我們要找到一個韌性改善明顯,同時剛性、強度下降不至於無法接受的平衡點。並且,要注意觀察共混料的加工流動性,雖然我們現在是‘土辦法’壓片,但也能大致感受出來。”

他們依舊是用那個“反應釜熔融共混法”,將MAH-g-PP和不同比例的POE粒子小心翼翼地混合加熱,然後趁熱壓片、冷卻、測試。實驗室裡經常能聞到塑膠受熱後特有的氣味。小虎他們還真想出了一個簡易的“落錘衝擊”裝置:用一根鐵管做導軌,固定高度,讓一個標準重量的鐵塊自由落下,衝擊固定好的樣條,觀察樣條的斷裂情況。雖然資料粗糙,只能定性比較,但當看到新增了15%POE的樣條在低溫冰鎮後,從清脆的斷裂聲變成了沉悶的“噗”一聲,並且帶有明顯的塑性變形時,王小虎激動地差點跳起來。

“秦廠長您看!這個15%POE的,冰過之後砸下去,沒立刻斷,還彎了老大一個弧度!”他興沖沖地拿著一片彎曲的樣條給秦奮看。

秦奮接過來看了看,點點頭:“很好,這個趨勢是對的。繼續摸索,注意記錄每一次實驗的詳盡資料和現象,包括你們認為不成功的那些。”

與此同時,更大膽的嘗試也在進行——玻璃纖維的引入。

他們沒有短切玻纖裝置,就用大剪刀,把買來的連續玻纖一絲絲剪成幾毫米長的小段。長度不均、形態各異,混入塑膠中更是難上加難。最初的嘗試,玻纖幾乎都團聚在一起,或者乾脆像刺蝟一樣紮在樣條表面,效能不升反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