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生產隊吃的是大鍋飯,能者多勞,也就多幾個工分,也多不了多少,但你有本事,自然不管村裡還是隊上都敬重。
單說這一天,隊裡收了工,二位出海的能人回了岸,招呼村裡人搬貨卸船,自己奔著老哥哥譚巧手家吃酒。
譚巧手乾的更是技術活,修補檢查完船隻,每天的事情不多,就在家裡歇著,二位兄弟前來自然是打酒炒菜不提。
三位圍坐耳聰目明二位說出了這麼一樁事,要和老哥哥商議一番。
說是他們倆乘頭船帶隊出了海,整個船隊都是他們這打頭的旗艦帶領找地方下網,收成量就指望著他們這領路人。
一切如常,兩個能人由目明自桅杆遠觀,發現了海浪異常,驅船轉舵,到了指定區域,耳聰到了底艙,耳聽船底,找到了魚群的位置,船隊下網,滿載而歸。
可在返航到了錨地的時候有了意外,就在返航途中,目明在桅杆上看見了一些不常見的東西。
其實魚群基本不再臨近海岸線的地方出沒,尤其他們村子的近海,多年來早就被無數的漁船進進出出探索的比陸地都熟,錨地是做什麼的呢?按現如今來說,海港中的錨地分為港外錨地和港內錨地。
港外錨地設在港外,供船舶在進港前停泊等待引航或接受海關、邊防檢查以及檢疫等用。在有天然掩護條件的港外錨地可進行部分減載的過駁作業,使吃水較深的船舶能夠進入水深不足的港池,不然大船進小港容易發生擱淺事故。
港內錨地一般設在有掩護的水域,主要供船舶等候靠泊碼頭或進行水上過駁作業用。停泊在港內錨地的大船如遇颱風,一般駛到開闊的港外錨地去應付颱風。
小漁村的錨地可不是現在的大型海港,說白了就是停船避風的地方,離著海岸不遠。
這種地方對於譚家兄弟來說比自己家炕沿子都熟悉,根本不會有大型魚群,可譚目明的眼不會看錯,水文顯示那裡應該聚集了不少魚。
長島蓬萊水域的黃姑魚、鮁魚都是名產,鮮美異常,老漁民辨風識海,春分到清明,各種魚群從黃海洄游到了威海衛外的成山頭一帶,如果遇到了大北風或者東北風,魚群就逆風拐進了渤海灣;如果遇到了大南風,魚群就順風直接進入了朝鮮海。渤海灣的春天怕大南風,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渤海灣春天的漁汛來得最早的就是黃花魚,而整個夏季秋季,黃姑魚都是在廟島海峽、蓬萊與長島之間的水域產卵繁殖,是夏秋季節的最佳品種。
但不管是黃花、皇姑,哪種魚群也不會在錨地遊弋,這是什麼呢?譚明目趕緊吹響了哨子,用哨語表示有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