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兄弟自然也知道眉目,他們雖沒讀過什麼書,但神話傳說祖祖輩輩口耳相傳還是聽過的,在船上被嚇了一跳,靠岸後一琢磨也懂了個大概,當即尋找材料,準備行動。
譚巧手說這是個靈獸,現於海邊很不常見,老年間說巨鳥投海方能現世,要用石花海柳網去捕捉,不然此物吞雲吐霧變化莫測,根本摸不到端倪。
耳聰目明二位自然欣喜,按老哥所說去準備材料,石花海柳網是海木匠門內一種十分精巧的工具,主體用絲、麻絡摻棕和人發,由兩根絲線加捻後扭絞編織形成網狀,麻是割野生的苧麻經加工紡線。
苧麻莖杆長到約一米高、大拇指般粗時,開始收割。將青褐色的苧麻收割回家後,用形似漆匠刀的鈍刀、刮麻刀逐株剝去表層外皮。然後,一小捆一小捆地打成結頭,沉到河塘。“爛”過六七天後,苧麻轉色,由綠變白,這時就將泡去漿汁的苧麻撈起,平攤在石板上用搗衣槌或木榔頭敲癟,將麻骨也就是苧麻蕊子抽出,再用刮麻刀清理掉其表層內的木質,剩下的就是潔白光澤,拉力和耐熱力都比較強的纖維層莖皮,稱為麻絡。
鼓搗好了,把麻掰成手指寬的一綹綹,像農家曬粉絲似的理直並掛在竹竿上曬燥。
曬燥的麻絡擱在木臺上,上壓香火堂或香爐、壓麻鬥石料,然後用手指一根一根地抽出來,根據織不同漁網的不同需求,掰成粗細不一的麻絲,抽和掰麻絡的同時,手指還不時地沾點礱糠灰,使麻絲起滑不粘連,然後將梳理好的麻絲用紡麻車紡成麻線,摻和人發和棕絲堅韌光亮,這東西有個響亮的名字,肩水金關。
這還只是主體,重要的是掛海柳鉤,資料上沒寫海柳的事兒,但這材質我懂,也給大夥說了說。
海柳其實是一種珊瑚,常常用來製作菸嘴,其質地堅韌,顏色鮮豔,光澤柔和,抗火燒水浸能力強,是製作各種藝術品的上乘材料,以其製成的菸嘴,對尼古丁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吸菸時涼喉爽口。
說道這雲燕舉手道:“五哥老師,這東西我知道,海柳製品以福建東山島的最著名,在那裡挖掘的宋代古墓,從棺樞裡找到一些用海柳加工的手鐲、戒指及酒杯等物,這些東西均完整無損,足見海柳質之堅韌耐腐。”
馬老師也喝了口茶,說道:“海柳有幾十個品種,常見有血柳、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珊瑚柳和金絲柳等,其中赤柳、烏柳常見,血柳、紅柳相對稀少,金絲柳屬極為稀有的品種。金絲柳,色似黃金,呈金絲鏤狀,發育變彩和呈現貓眼效應,異常精美。加上海柳密度大、質硬,有水滲不腐、火焚不損的特點。故又有海底神木的尊稱”。
我擺手道:“誒,二呆不打岔你們倆這開始了呢?知道你們知識淵博,別嘚瑟了,我接茬說這三兄弟抓大蛤蜊的事兒。”
就說這海柳鉤當真難得,倒不是馬老師所說要用什麼難得的金絲柳,常見的烏柳就成,材質常見,但能用的並不多,怎麼呢?要用使喚過十年以上的老烏柳菸嘴製作,說是煙火破霧,至少收集百十個,掛在肩水金關上,這石花海柳網算完成了八成,因為石花這東西還要張羅。
海石花是一種海藻,也能入藥,以廣東南澳、閩南漳州的出產為主,要等到潮水褪去,去礁石上刮採,夏季的時候採集曬乾,因為富含藻膠和礦物質,經過長達數小時熬煮➕小半天兒冷凝,變為凍狀,被譽為海底燕窩,是滋補美味。
這玩意渤海黃海也有,海柳鉤和肩水金關編織完畢,要用十斤海石花乾貨熬膠凍,塗抹其上暴曬七天,這道工序叫鎖煙,這才算完成。
譚巧手早年間製作過這種網子,海柳鉤也是齊備,就差熬石花凍這一道工序,所以這漁網很快便做成了。
譚巧手一般不出海,但這事他有興趣,耳聰目明又借了一條船,讓他改造修復完整,但之後數年,巧手跟船多次出海均一無所獲。
數年後,文化運動,很多事情便擱置了,這件事也成了哥仨的一個未了的心願。
一直到改開後,他們的侄子譚萬里趕上了政策東風,承包海產品養殖發了財,這哥們是個攝影愛好者,也知道三位叔伯的心願,這幾乎成了他們家族的傳承,但他可沒三位長輩的本事,只能在當年遇見蜃的附近承包了海場,連續幾年間在那裡攝影,想找到當年的蛛絲馬跡。
這第一個故事的資料說完,二呆問道:“所以那夏至出現的黑點就是大蛤蜊?”
雅麗說道:“應該是,所以這是一條線索,但這蜃在另外兩個故事裡也出現過,那兩個傳說比較短,但能佐證。”
雲燕問道:“所以五哥說沈前輩所言的蓬萊無根墓關聯南鎮眼的所在,而找這無根墓和這靈獸有關?”
雅麗說道:“當然,不然王大哥給咱這資料幹什麼?要找無根墓,必然要尋這靈物,而且五院的批條我也帶來了,這次行動由五哥全權指揮,各地秘密部門聯絡站都會配合、海事、公安、都會接到通知。”
我說道:“這次咱是國營探險,找到了東西還能作價給五院,條件真是不錯,可這靠這虛無縹緲的傳說能行麼?”
雅麗說道:“那兩個短故事的當事人也都建在,可以走訪,包括譚萬里,對了,譚家三兄弟只剩下譚巧手還建在,也已經年近八十,耳聰目明都過世了,不然也能請這兩位老手藝人出海,可惜了。”
我笑道:“沒事,論眼力耳力咱後院藍姐姐也不差,就是不會看水文,咱們可以到地方諮詢一下,帶著藍姐就成。”
二呆說道:“那倆小故事呢?哥你也給說說吧。”
我點了點頭,又開始跟大夥講述,另外兩個傳說雖然短,但離奇程度絕不輸譚家遇蜃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