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坐下來,拿起筷子,夾起一片羊肉,塞進嘴裡。
李賢、武則天、李令月全部站著。
李治拿著筷子道:“坐,都坐,一家人,不用客氣!”
武則天躬身施禮:“謝陛下!”
李賢也坐了下來。
李治淡淡地道:“太子可沒有那麼容易做,說起來也丟人,自從朕做了天子,錢糧一年比一年緊,這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朕還是太子的時候……看著別人幹,總覺得沒什麼……現在自己坐了朝堂了,才知道艱難……”
李賢道:“若說打仗,練兵,兒臣不如薛大將軍,也不如眾將軍,不過說起錢糧賦稅,兒臣倒是有些心得……”
李治拿起筷子,拿起一肥美的羊肉,臉上有些不以為然:“六郎,太謙虛了等等。六郎剛才……說什麼?”
李治抬起頭,望著李賢,一臉認真地道:“錢糧……賦稅……你有辦法?”
李賢點點頭道:“陛下為此事憂心?”
李治點點頭。
李賢雖然不是金融行業出身,但是卻瞭解錢荒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主要就是表現為貨幣的流通量不足,引起通貨緊縮的現象,就是貨幣的購買力顯著上升,物品變得更加低廉。
例如貞觀四年,長安鬥米五錢,一斗等於十升,而一升米現在重1.25斤,因此一斗米的重量為10升x1.25斤/升=12.5斤。也就是說在貞觀朝,一文錢可以購買兩點五斤米,哪怕按照現在一斤米最便宜三塊錢計算,唐朝一文錢相當於現在七點五元。
永徽五年(654年)甚至出現鬥米兩點五錢的現象,同樣一文錢可以購買五斤糧,那麼一枚銅文的購買力相當十五元,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在漢朝,五銖錢的購買力相對正常,如,一隻雞的價格大約為23錢,一件衣服的面布需要220錢,而一石糧食則需要500錢。
一般而言,面對通貨緊縮的時候,政府需要採取正解政策是增大財政支出,以大型專案刺激需求,可問題是,古代真正懂經濟的專家不多,所以往往採取截然相反的政策,那就是開源或節流。
一般情況下,都是採取節流,一旦節流,只會讓通貨緊縮現象越來越嚴重。
李治遇到的問題,恰恰因為這個時間節點上,大非川之戰,給大唐造成十數萬將士的傷亡,朝廷需要對十數萬個家庭進行撫卹,同時,也需要向涼州方向增兵,以左相姜恪出鎮涼州,擔任涼州大都督。
將涼州駐軍從原來兩萬九千餘人馬,增加到七萬八千餘人馬,同時開鎮鄯州,增加河湟方面的兵力,防備吐蕃。
正是這一招歪打正著,反而度過了這一次高宗朝的經濟危機。
大唐眼下的通貨緊貨,主要是原因是經濟發展,國家鑄幣跟不上經濟發展,錢不夠流通所用,雖然用布帛、絲綢代表貨幣朝廷交易,可問題是布帛以及絲綢等物品,在透過交易的時候,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容易受潮,容易意外損失。
最好,最直接的辦法,還是透過鑄造錢幣的方式,以及擴大內需,雙管齊下,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
李賢當然沒有跟李治說實話,就算說出來實話,李治不見得可以聽得進去,也不見得聽得懂,李賢用了他可以聽懂的方式:“鑄幣!”
李治苦笑道:“朕何嘗不知可以鑄幣?只是大唐缺銅……”
李賢望著武則天,試探性地道:“阿孃!”
武則天會意,朝著李賢點點頭。
李賢道:“兒臣知道突騎施部,有一座巨大的銅礦,每年可產四五百萬斤銅,若是將這四五百萬斤銅鑄造成銅錢至少可以鑄造七八十萬貫錢……”
李賢說到這裡的時候,李治想起了劉仁貴曾經給他說過的話。
李治微微皺起眉頭道:“突騎施部,朕再想想!”
李治起身:“二孃,六郎,朕還有要事!”
“恭送陛下!”
李治來到立政殿,前後待了不到一刻鐘,匆匆來輕輕去,卻直接讓李賢幾乎當場石化。哪怕李賢兩世為人,依舊在內心裡掀起驚濤駭浪。
李賢朝著武則天躬身道:“阿孃,是我年輕氣盛,行事孟浪……”
不等李賢說完,武則天打斷道:“六郎,你不必自責!若非高智周從中作祟?若不是他挑撥,也不會出現這事!”
李賢其實明白,高智周其實只是辦事的,真正的主使還是李弘。他其實也理解,因為這個位置太重,所以,李弘這是關心則亂。
武則天道:“軍權之重,於今上而言,是禁忌,更是逆鱗,碰不得,切記,切記,兵在精,而不在多!”
武則天的意思李賢其實聽懂了。
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手底下只有八百餘人,李世民就是依靠著這八百人馬,對抗當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東宮六率衛,再加上齊王李元吉的帳內府和親事府,兵力足足上萬。皇帝李淵還掌握著禁軍,這三人手持兵馬加在一起足足四萬餘人。
李世民用八百人馬,撬動整個長安,他依靠並不全是天策府諸將的勇猛,而是私底下的功夫,不僅僅是玄武門守將常何被李世民收買,就連李淵手底下的心腹大將劉弘基也被收買,只要當時左右衛禁軍一動,李世民就算是鐵人,也抵擋不住。
“六郎!”
就在李賢離開立政殿的時候,武則天起身來到李賢身邊,一臉嚴肅地道:“你阿爹跟你開玩笑呢,你切莫當真!”
李賢點點頭道:“我沒當真!”
“沒當真就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