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母,武則天

第449章 大唐的規矩就是世界的規矩

第450章大唐的規矩就是世界的規矩

“孃的!這木頭!價比黃金了!”

登州最大的木材商行萬木源內,少東家錢萬貫看著賬冊上不斷攀升的進貨價格,一邊肉痛地罵娘,一邊又止不住地興奮。

來自秦嶺、太行、蜀地的巨木,沿著黃河、運河,源源不斷湧入登州。巨大的原木堆積在碼頭,如同連綿的山丘。

每一根巨木的抵達,都意味著又一筆令人眩暈的財富,木材加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在港口外圍冒出來,鋸木聲日夜不息,木屑堆積如山。

錢萬貫知道,他這萬木源,正成為這艘駛向銀山巨輪的一塊重要甲板。

圍繞著登州造船廠這個巨大的心臟,木材廠、鐵釘坊、帆布坊、纜繩場、桐油作坊、原始的罐頭廠……如同一根根強健的血管和肌肉,被瘋狂地催生、連線、壯大!

資本、人力、技術,在這股名為石見銀山的颶風席捲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匯聚、碰撞、融合!一股原始的、充滿野蠻生機的工業力量,在大唐東方的海岸線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初啼!

長安,太極宮,甘露殿。

窗外春意已深,草木翠綠,楊絮紛飛。皇帝李賢並未端坐御案之後,而是負手立於那幅巨大的《大唐海疆堪輿圖》前。他的目光,並未停留在倭國西陲那片標註著石見的區域,而是久久地、深深地,凝視著登州、萊州那蜿蜒曲折的海岸線。

御案上,攤開著幾份來自登州的密報。上面不再是門閥傾軋的勾心鬥角,而是充滿了鮮活而澎湃的力量。

“登州港,新造四千料以上海船七艘,一千料以上,三千料以下中型海船三十一艘,小艇無算。船塢日夜不息,工匠力夫逾數萬。”

“萬木源商行:月入巨木三千三百根同,木材加工場新增十二處。”

“雲帆坊:月出特製三層密織帆布兩千匹,供不應求。坊主陳大壯擴招織工三百。”

“千釘坊,日產百鍊船釘一萬五千枚,訂單排至明年開春。坊主周鐵錘重金招募鐵匠,嘗試改良淬火法。”

“港口海食坊:新起土窯二十座,專供煮肉、制油封、鹽泥封罐。日耗豬羊逾百頭,鹽千斤。”

王勃侍立一旁,手中也拿著一份類似的簡報。他看著上面那些枯燥的數字和描述,眼前卻彷彿看到了登州港那沸騰的景象。

震天的號子、飛濺的木屑、通紅的爐火、滾燙的桐油、穿梭的工匠、堆積如山的材料……一股從未有過的、磅礴的生命力,透過紙面撲面而來!

“陛下!”

王勃的聲音帶著難掩的激動:“登州已非昔日漁港!儼然已成我大唐海疆之重鎮!諸業勃興,前所未見!此皆石見銀山之力也!”

李賢緩緩轉過身,臉上並無多少激動之色,只有一種如同在欣賞一件正在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的平靜。他走回御案,指尖輕輕拂過那些密報,目光落在千釘坊嘗試改良淬火法和雲帆坊擴招織工的字句上,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滿意。

“力?”

李賢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此乃勢!是朕以石見銀山為支點,撬動起來的海國之勢!”

大唐以武立國,也是以關隴集團為基本,建立起來的一個軍事開拓集團,唐朝的府兵制成為初期擴張的基石,透過折衝府體系實現兵農合一,既保障了農業生產力,又為軍事擴張提供了持續兵源。但隨著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逐漸崩潰,軍事擴張轉向依賴節度使體系,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但問題是,府兵制崩潰的真正原因,那就是關中的三千五百萬畝良田,被世族門閥吞併,朝廷並沒有了足夠的土地分配給府兵,只要土地還在,府兵制不崩潰,那麼大唐可以保持著較強的擴張能力。

李賢透過石見銀山,不僅僅是解決世族門閥兼併土地的問題,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看到海洋的利益,同時也可以在華北、華東、江淮地區設立大量的折衝府。

李賢拿起硃筆,在一份關於登州港擴建所需錢糧的奏疏上,揮毫寫下一個遒勁的“準”字。紅砂刺目,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此勢已成,便不可逆!”

李賢擱下硃筆,目光如炬:“造船之術精進,則海疆可固!匠作之法改良,則百工可興!糧食儲備之道探索,則國本可厚!此非僅為取銀,此乃鑄我大唐海上筋骨,開萬世未有之基業!”

李賢頓了頓,聲音帶著一種掌控全域性的篤定:“讓這股勢,再猛烈些,傳旨登州,凡有改良造船、器械、倉儲之法,確有實效者,無論出身,朝廷重賞!可授官身,賜爵祿!朕要這登州之火,燃遍我大唐萬里海疆!”

“喏!”

王勃深深一躬,胸中激盪。他明白,皇帝要的,已不僅僅是一座石見銀山,而是要以這銀山為引,點燃整個帝國邁向海洋、邁向工業文明的燎原之火!

登州港的喧囂,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漣漪正以驚人的速度向整個帝國擴散。

遼東深處,千年古木倒伏的巨響迴盪山谷。世代居住於此的山民,放下了手中的獵弓和柴刀,拿起伐木的巨斧和拉鋸,成為“萬木源”龐大木材供應鏈上的一員。

他們用汗水換來的銅錢,第一次如此豐厚地流入閉塞的山村,帶來了鹽、鐵器、甚至……幾尺鮮豔的布匹。

深山與大海,第一次被一條無形的、名為需求的紐帶緊緊相連。

黃河、運河之上,往日運載糧秣、貢品的漕船旁,擠滿了吃水極深、滿載巨木的貨船。縴夫們喊著更加沉重的號子,將來自帝國腹地的龍骨,一步步拉向大海的方向。

河道總督府的官員們看著驟然增加的船流,焦頭爛額地疏通河道,增設閘口,一個管理內河大宗貨物運輸的雛形,在混亂與效率的夾縫中艱難孕育。

北方的廣袤原野上,亞麻、苧麻的種植面積悄然擴大。

農人們被告知,這些堅韌的纖維,將變成登州鉅艦上遮天蔽日的風帆,換來比種糧食更划算的收益。帆布的需求,正悄然改變著土地的使用方式。

而在登州港那日夜不息的喧囂中心,變化更是日新月異。

千釘坊的坊主周鐵錘,因為成功改進了船釘淬火工藝,使鐵釘的硬度和韌性大幅提升,被登州都督府破格授予了工曹參軍的虛銜,雖然只是個不入流的微末小官,卻足以讓這個鐵匠世家出身的漢子激動得幾夜未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