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
自助者天助,儒學者不思進取,不開拓創新,儒學沒落勢在難免。
大勢在於剿滅建虜恢復大一統,為收復神京計,上設奇謀,挑動倭寇侵朝鮮。
倭寇暴而無力,難擋建虜反擊,已至絕境,然朝鮮深受建虜倭寇殘害,生靈塗炭,慘不可言,國朝聲勢重振,朝鮮自求內附。
上請聖宗領兵渡海,逐倭寇,滅建虜,全復朝鮮,而後順勢兵進遼東,收瀋陽,南下山海關,上至前線,指揮大軍收復秦晉,對神京包圍之勢即成,畏罪貳臣紛紛來投,上納之,令其保證神京無恙,是故建虜北逃時,神京未遭焚掠。
神京恢復,中原一統,軍民歡悅。
上未懈怠。
當時是,西夷竊中原之學為己有,推陳出新,勢力強盛,依仗船堅炮利,橫行無忌,因此紅夷據東番,佛郎機竊濠澳,羅剎侵北境,南洋諸島無不為西夷所控,暹羅東籲南掌挾夷自重。
大爭之世,挑戰勝歷朝歷代多矣。
其時甘肅西域未定,烏思藏遊離於外,上受禪讓,登基稱帝,定元太始。
上受命於天,人心所向,萬民歡愉。
人心振奮,進兵河西,甘肅恢復,孫賊越烏思藏至天竺,稍作恢復,進兵西域,建虜勾結準噶爾負隅頑抗,聖宗逐一破之。
崇禎前十六年,旱澇蝗寒瘟疫地震接踵而至,無年不災,無地不受影響,至上監國,天災漸少,至登基,天災消弭,偶有旱澇,一隅之患,難動全域性。
此乃天命耶?
非也,人定勝天爾。
上監國七年,抑豪強,養生民,遷流亡至北方,授田宅,薄賦稅,民有積蓄而能御天災,或有不足,及時撫賑。
民心穩而地方定,地方定而國家安,國家安而生民立命,此乃良性迴圈,終見軍強民富。
上推行全民教育,推廣科學,欽定數理化生教材,整肅吏治,免徭薄賦,數年間國力軍力遠超西夷。
四王徵倭,聖宗定河中,王師收南洋,封諸侯於南洲,十餘年間兵至羅剎。
上在位十六年,太子坪年歲已長,以效聖宗故事,禪讓。
三代,堯年邁,子不肖,故禪讓於舜,舜年邁,禹繼之,始有夏,家天下,禪讓眾,或受迫,過年邁,然本朝聖宗文宗皆春秋鼎盛時而讓,隨即征戰行走於外。
聖文垂範,子孫繼之,天下傳承再無變亂,此乃聖文中興又一高功。
時天竺、南洋既定,羅剎敗退,兵發波斯,繼取兩河,開定西運河,兩路夾擊西洲,開疆拓土,萬國臣服,再徵東洲。
國朝大勢已成,所向無敵,聖宗嘔心瀝血而未能一統東洲,非能力不及,實乃東洲遼闊,天不假年。
聖宗駕崩,上繼之,親領大軍征討東洲,十五年克竟全功,又五年分封諸侯,穩固統治,至此東洲盡為國朝所屬。
大功告成,時年八十八,退隱京師,專心治學,推電子、飛行、控制等學,言此乃火箭衛星電視等之基。
又十八年,駕崩於昊皇宮,享壽一百零六。
上長壽,在於節慾寬仁,在於勤練身體,上子女過百,世人多以為其好色貪歡,大謬也。起居錄實載,上納妃嬪僅三十二,子女多,實乃房術有道。
聖宗武力無雙,世人皆以為上武力低微,同樣大謬。
當時是東西交融,冷熱交替,故上棄刀劍,專修火器,技藝精湛,天下少有能比。上巡山西,山間遇襲,拔槍殺賊,百發百中,實不遜聖宗箭術。
上垂範在前,下效之於後,諸親王無不習弓馬拳腳,及長,練習火器兵法,文武兼修,並以德行約束。
縱觀國朝諸親王,庸者有之,虐者無一,領兵征討不臣者眾。
上龍馭賓天,萬民披麻戴孝,送至南洲景陵。
景陵,位於南洲最高峰頂,始建於大同九年,歷時二十年方成,同葬者文宗皇后及諸嬪妃,賜葬者張煌言魏六一等文武百六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