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沙地上新算出來的資料,趙為民長舒一口氣。
北緯17.8度才是正常的數值範圍嘛。
難怪之前測出來的資料總感覺怪怪的。
原來自己差點讓一根木杆給害死,真是草了!
不過,光知道緯度還不夠。
要知道經度才是確定位置的關鍵。
然而在沒有任何精密儀器的情況下,想要確定經度難如登天。
資料不說能多精準無誤,至少也要把誤差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要知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真拿著錯誤的資料出海了,到時候怎麼死在海里的都不知道。
既然天文觀測受限於工具,那就從海洋本身和島嶼環境尋找線索。
南海的海流和水溫還有鹽度以及海洋生物的分佈都帶有地域特徵。
首先,是肉眼能夠看到的海流。
夏季南海表層流主要受西南季風驅動,整體向東北方向流動。
但海流並非鐵板一塊,不同區域存在複雜的環流和渦漩。
唔~
趙為民回憶起自己落水後的感覺。
當時自己只感覺冰冷刺骨,說明那個時候所處水域溫度不高,挺符合大陸沿岸特徵的。
而這個島周邊的海水溫暖,則說明這裡已處於南海的暖水區域。
結合緯度判斷這裡應該已經脫離了強大的沿岸流影響,進入了南海盆地的環流系統。
想到這兒他走到了海邊,仔細觀察海浪和潮汐。
有些時候潮汐的漲落幅度和時間,也能提供一些資訊。
南海大部分割槽域屬於不正規日潮混合潮。
意思是一天有兩次漲落,但高低潮差不等。
自己之前記錄過潮汐。
這裡的潮差大約在一米到一米五之間,屬於中等潮差。
很符合南海中部島嶼的特徵。
如果是靠近大陸港灣的的話,潮差會更大。
而在靠近赤道的海域,潮差則會更小。
接著,是海水本身。
他用海螺殼取了不同深度的海水仔細品嚐。
表層海水味道相對淡一點,而深層海水則更鹹更澀。
南海的海水鹽度分佈大致呈現近岸低,外海高,表層低,深層高的特點。
這裡海水的鹹味很“正”,沒有大河入海口那種淡澀感,說明遠離大陸。
但也沒有熱帶大洋中心那種極致的鹹澀,也就是說島嶼的位置仍在大陸架邊緣或海盆之上。
然後,就是海洋生物。
除了那隻引起巨大恐慌的椰子蟹,趙為民也開始觀察和回憶這半年來在海岸邊見過的生物。
這半年自己見過的物種還是挺多的。
而起這些生物很能說明一個地理問題。
比如說自己見過許多色彩斑斕的珊瑚礁魚類,如蝴蝶魚,雀鯛等。
說明這附近有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這意味著島嶼可能位於水下地形複雜的區域,比如海山礁盤的頂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