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漢當神棍,太子哭著求我篡位

第24章 南巡失勢·內外受縛

這一舉,不是授權,而是試權。

楊洪知道,皇帝不說話,不代表沒有默許。

他們要的,不是那一句“封儲”,而是讓整個朝廷先一步動起來。

你不立,我便“預立”;你不言,我便“事先而為”。

一旦太子開始分理政務,哪怕只是一案、一詞——那“儲君”二字,便不必由口中說出,而是寫進現實。

劉據對此有些猶疑:“這樣動得太快,會不會……”

楊洪打斷他:“不是動得快,是不能再慢。”

“你若等著那一道詔書,可能永遠等不到。”

“你要做的,是讓所有人都在你‘未被宣佈之前’,就已經接受你——作為太子。”

“到那時候,皇帝也只能說一句:既然都做了,就算了。”

這才是“逼立”的最高明處。

不是爭,而是壓。

不是請,而是做。

而劉旦此刻在府中卻陷入真正的困境。

他不能出門——一踏入朝堂,便等於再度入局,眾臣皆避。

他也不能奏言——一開口,便會被問一句:“殿下此番南巡,有何成效可述?”

他什麼都不能做。

如困獸入籠,怒不得,逃不成。

他只能坐著,看著外頭一樁樁、一道道新制漸落:

太子設案堂、定聽政節律、調東宮講臣入主辦署。

再之後,連吏部都送來一封“東宮內議人選名單”,署的是“輔政名額預擬”,蓋著兵部轉批章。

連他府上的舊人,也開始以“外差借調”之名,轉入其他六部效力。

他在失人,在失聲,在失地。

鄭廣看著這局勢,也只得搖頭:

“殿下,是時候退了。”

劉旦冷笑一聲:

“退?退去哪裡?”

“退出朝堂,連墓誌都不會記我一句‘皇子’。”

“我若不在,他們就是正。”

“可我若在……他們才會心裡不安。”

鄭廣神色一緊:“你還想做什麼?”

“做我該做的。”

劉旦站起身,眼神已不再沉靜。

“楊洪封我路,我就逼他讓出口。”

“若他真想東宮穩,那他就得主動說——我不該死。”

當晚,一封密信由劉旦府中送往兵部舊營。

署名用的不是他,而是江充的舊字樣。

信中只言一句:

“江南一線,三人可回。”

次日,楊洪便得信。

他未動聲色,只在東宮案前召集三名舊部,將一封調令塞入檔底,緩緩言道:

“從今日起,凡有東宮案底未列者,不得再入政。”

“一人動,我撤十人。”

他要的不是抓,而是“堵”。

你若敢動兵,我就把你所有人脈連.根拔除。

不興風,卻斷根。

不出手,卻絕生機。

三日後,劉旦收到兵部回覆:

“已查三人履歷,不在冊。”

他終於沉默。

他知道,楊洪不再給他出手的空間。

不是因為他怕了,而是因為——楊洪知道,皇帝其實也不想讓他再動。

一旦再動,就是真正的“廢子”。

他坐在府中,看著天色漸黑。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