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漢當神棍,太子哭著求我篡位

第26章 風向再轉 詔意臨界

長安三月,宮柳初綻。

皇城內外卻無人賞春,皆在觀局。

自從太子啟用“輔政堂”理事,東宮排程案牘日增,從六部到地方,再至中書檯副卷,一波接一波如泉水倒灌。

有禮不敢拒,有法不敢違。

官員們心知——太子已不止“在位”,而是在用。

所有人都在等皇帝開口。

可皇帝始終不開。

楊洪等到了第三十三封卷宗送.入,才終於決定——不能再等。

這天,他召集東宮三位主事講臣,送出一封看似普通的內部諮文,題為:

《關於儲君臨政期間責任歸屬的問議》

送至太常、刑部、御史三處。

正文不過百餘字,卻重點寫了一句:

“攝事若無令冊,臨事無明詔,若有謬舉,太子當否承其咎?”

這一問,如石落深潭。

不是質疑太子,而是向皇帝發問:

你不說“立”,出了錯,我們要不要擔責?

我們能不能擔責?

這不是挑戰,而是逼問——你不封名,卻讓人做事,是不是想讓我們“擔風險不擔權”?

朝臣各部先是一愣,然後開始私下動筆。

三日之內,東宮收到來自三十三位中下級官員的附議簡信,大意一致:

“願明儲冊,使事有所歸。”

“不明,恐百官懼擔,政不自安。”

還有人乾脆寫道:

“太子既已攝政,封儲已非爭名,而為正局。”

這不是請封。

是認定。

——我們已經把你當儲君看了,現在你不封,不是讓太子難堪,是讓我們為難。

這一日,皇帝接到來自太常、御史、禮部三部的匯總信封,沉默良久。

內侍垂首跪於榻前,連大氣都不敢喘。

漢武帝緩緩伸手,將那封疊得整整齊齊的信函開啟,一頁頁翻過。

每一頁,都沒有重言,只有一件事:請明令儲位。

不是為了太子。

而是為了制度。

皇帝終於笑了笑。

他沒有怒,也沒有譏諷,只問了一句:

“他們這是要逼我閉嘴不言,便當預設?”

內侍不敢答。

漢武帝站起身,負手走至殿外,望著沉沉春雲,沉聲說:

“楊洪啊楊洪……你真是一步都不肯停。”

當天夜裡,皇帝未下旨,卻單獨召見了楊洪。

沒有儀仗,身無旁人。

楊洪一人走入紫宸內殿。

殿中光線極弱,只燃著一盞銅燈,映得兩人影子交錯在地。

漢武帝端坐不語,楊洪行禮後立於原地,始終低頭。

許久,皇帝才出聲:

“你做得很好。”

楊洪道:“臣不敢。”

“太子講策,你輔佐;太子聽事,你立章。”

“如今百官請立,你卻一言未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