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漢當神棍,太子哭著求我篡位

第28章 三月定局·儲君掌朝

“此事由你定,我不動筆。”

劉據趕來,站在案前,目光掃過編組名單,呼吸微緊。

太常、禮部、都察、兵部、工部、刑部——六部各設“輔議一席”,由東宮直屬聽事官兼任,不再受原署調遣。

所有案由,須先入東宮輔政堂審議,之後才流轉回部中執行。

這不再是“太子旁聽朝政”,而是“太子主導政事”。

楊洪在旁淡淡說道:

“從今日起,六部為耳,你為目。”

“你若不看,他們就裝聾。”

“你若看得真,他們就不敢裝。”

劉據點頭,目光裡已沒有三月前的遲疑。

他親手簽下詔文草命,在案尾加了一句:

“自此以往,東宮為中樞輔審之所,冊職者當書其責,問其效。”

這是太子的第一道“權責之令”。

楊洪點點頭:“很好。”

“你若能守三月而不崩,這一朝便是你的。”

“輔政六組”名單貼出之後,朝堂一片譁然。

因為其中三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一是許元——中書檯的邊角文吏,素無聲望,卻被任命為都察院輔議主筆。

一是丁準——曾任典吏,被貶出京,如今竟列為兵部“調案參錄”。

最引人震動的,是太常卿沈持,被調離講政案,轉為“東宮內政監察”。

此舉引來不少私下不解,甚至質疑東宮“破格用人”。

楊洪沒有回應。

他只是說:

“輔政不是禮器,是刀器。”

“我不要好看的人,我要能斬事的人。”

東宮六案執行後,速度立見。

兵部三十七份案宗,經輔政先閱,一半駁回。

太常五件制禮,三案刪改,二案直接否決。

禮部某位舊臣大怒,質問:

“儲君攝政,豈可動禮先制!”

楊洪只笑:“禮不可廢,理不可藏。”

“你若制的是禮,我尊你;你若制的是私,我砸你。”

不敬之詞,卻無人敢駁。

因為楊洪用“邏輯”立法,而不是“地位”壓人。

他要的是一套自洽、自通、自穩的政務邏輯。

而不是一句:“我是太子,你得聽。”

與此同時,反撲之勢悄然開始。

先是左中郎將請調未果,上奏稱東宮“用人失格”。

接著兵部舊曹掾聯名進言,請“迴歸六部定審”,質疑東宮“權越本制”。

劉據親自登堂,召三部官員聽議。

他不怒,不詰,只問一句:

“你若是六部,見百姓案情疾苦,卻因東宮先審而拖延三日,你責在我,還是責在你?”

無人能答。

他又道:

“你若真憂制度,可來我案前共定‘攝政流程之律’。”

“若你只為爭權,那便出宮自去,不送。”

這一番話落地,堂下竟無一人敢言。

楊洪在後案微笑。

他知道,劉據真的變了。

他不是那個猶豫、內向、總要別人做決定的少年太子了。

他現在,是“能主一局”的儲君。

第三個月,東宮開案廳“分冊制”落地。

所有案宗按重輕劃分為三等,設專門錄事官、輔議官、定章官。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