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

第102章 討論明朝時的百家之道

韓爌畢竟是內閣,跟皇帝、太子接觸多一些,這一點他對好友孫承宗沒有保留,如實講了自己見聞。

他緊跟著補充道:“只是之前謠言說當今太子監國不喜儒,喜歡木匠和墨家。這一謠言害人不淺啊。”

“確實......”在翰林院任職的孫承宗,已經知道不少翰林院學士和在京士子被蠱惑,跟著叛軍衝入宮內白白死了。

孫承宗醞釀了一下,抿了一大口茶說道:“其實大明皇室,並不需要自己信奉儒家,而是要尊重士子,落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就可以創造出盛世了。”

“哦?稚繩兄也是這麼認為?”

“正是。”

既然韓爌跟他沒保留前面那些重要資訊,孫承宗也講出自己的想法。

大明最輝煌那肯定數太祖、成祖兩朝。

明太祖朱元璋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身能力與作風,肯定是兵家、法家、農家都有。

劉伯溫那真是諸子百家兼包並容無所不通,他對天文、地理、機關、卦象、兵法、律法的成就遠勝過經史典籍。

明初的儒家代表是誰啊?大儒宋濂啊,可是在明太祖的班底裡面,宋濂那就是外來者,是後面才吸納的。

成祖朱棣那更不用多問了。

身邊一開始那是帶著兵將,專門攻打朱允炆身邊的儒士。

還有姚廣孝能算儒家?兵家、縱橫、陰陽家差不多,只是後面事成了駕馭天下儒士看著像儒家的而已。

至於後面用狀元郎解縉和三楊輔政,編纂《永樂大典》,也是用士大夫而不是成祖自己研究併成為儒家。

“可是仁宣之治,以及弘治中興,確實是當時天子尊重我儒家士林,自己也大膽讓我們儒家士林秉政,達成大明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才有當時的盛況啊?”

韓爌對孫承宗以太祖、成祖舉例當然沒有異議,但是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就是儒家做得很好的例子......

“盛況?韓閣老也以為那都是盛世?”

孫承宗卻忽然反問,韓爌趕緊認真思考醞釀一下。

“哈哈,稚繩兄比我想得深遠,那兩個時期說是盛世確實未必能服眾啊。”

這話也就他們兩個彼此非常信任,在私下裡說一下。

孫承宗繼續道:“還有楊廷和、楊慎父子都是大儒,卻給嘉靖朝開了一個很壞的頭。倒是高拱、張居正出身儒家,卻做得管仲、商鞅之舉。

高拱、張居正開啟隆萬新政,讓大明一時間邊疆安穩、百業振興、庫有餘銀,三大徵倒是讓大明穩固海內外的地位,直到今日我等依舊享受著隆萬新政的餘暉。”

韓爌也點了點頭,東林黨內部以反對張居正為政治正確。

但是韓爌和孫承宗都算是靠近邊疆出身,在隆萬新政實行之前,蒙古人可是能打到他們家鄉附近的。

他們親身體會過張居正改革對於大明做出的貢獻。

如果出現一個有能力的皇帝,在皇權與士大夫平衡的情況下做到提振國力,那確實大明中興可期。

太子監國有此氣魄,但是他會不會行事過激、操之過急?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