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說的這些其實都是屁話,不過是為了佔據大義,真正要實現南洋的目標,第一步需要建立一個自主的過渡政府,取得一塊自己的根據地。
因此,南洋的軍隊在佔領天津之後並沒有撤退,反而還在增兵,第三混成旅也乘船登陸大沽口,並分兵前往山海關。
而海軍方面則做了調整,將楚雄、楚泰、楚同、龍威四艦調往威海衛,防備日本。
南琛號、南瑞號無防護巡洋艦(1900噸),元凱號、登瀛洲號練習艦(1200噸)進駐大沽口。
南洋的動靜引起了朝中那群清流帝黨、酸腐文官的不滿,轉頭就將槍頭指向南洋,要求南洋撤軍。
但南洋又不傻,本來幹這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斷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而且南洋態度也很明確,會談的地點就放在天津,張謇等人負責聯絡,左孝同負責主持會談。
而從未有過政務經驗的光緒皇帝面對這件事情也十分難辦。
而翁同龢對於眼前的情況看的很清楚,無非就是唐末藩鎮之格局,南洋不過是不想當安祿山罷了。
“除了大義大節,他想要的儘可以給他。”翁同龢在私下裡便是如此言說。
朝廷本來還在爭吵,但隨著第二混成旅二團佔領通州,朝廷上爭吵的聲音也小了下來,但依然未能吵出一個結果來。
英德美等國公使奉勸清廷冷靜處理,而沙俄公使則鼓動清廷開戰,日本也透過自己的間諜力量推動雙方發生軍事衝突。
但無論是北洋的諸位將領,還是依克唐阿、鐵良等滿人將領,都對與南洋作戰表示恐懼。
新任直隸水師提督的廷雍也上書勸解。
雖然雲貴總督瓜爾佳•崧番和河南巡撫裕長表示要出兵勤王,但兩方兵馬均未動,滇軍止步於貴陽,河南則表示表示黃河河患未決,暫緩出兵。
各地督撫按兵不動,南洋步步緊逼,面對這種情況,光緒皇帝在12月20號召開軍機會議,決定由鎮國公載洵、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為使,前往天津與南洋合議。
南洋並沒有提過於複雜的合約,僅僅說了八條,而且“絕無迴轉之地”
而作為副使的張蔭桓卻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雙方在天津楚軍大營中談了兩三日,仍舊未有結果。
12月25號,英美德三國公使聯袂而來,“協助”雙方調解。
而在列強和南洋大軍的壓迫下,光緒帝也不得不同意南洋的要求。
12月25號,雙方在天津簽署了一份章約。
章約共有七點:
第一,大清皇帝恩典,特准東南六省,即江、皖、贛、浙、閩、臺,試行自政,命左孝威任東南巡閱使,政軍度支與諸般事宜可行自主。
第二,東南應恪守臣節,謹遵大清皇帝為君,不得怠慢典儀,不得違章典制。東南所治,歲獻銀元五百萬元,以為供奉。
第三,東南巡閱使若有承繼,由現任指派繼任,並呈報朝廷頒旨,以此永為延續。
第四,東南巡閱使治下諸項事務,協約訂立,悉由自行主理,朝廷不予干涉。
第五,東南巡閱使治下駐防與官署,皆由自行設定,江浙閩等地駐防將軍一併撤去。
第六,東南當為朝廷藩屬,屏護國家,宣揚朝廷威嚴,今日朝鮮戰事,應於半年之內結束,槍炮糧餉皆出東南。
第七,為保北方軍務之安全,即日起,北洋之旅順劃撥為巡洋艦隊之北方軍港。另,東三省、山東之築路權全權交由東南,建設所出全屬東南與東南所擔保之銀行、公司,所得利潤三成交戶部,三成歸東南,餘下由鐵路公司負責支配,或償付本息,或分予地方,或留存自用。
合約中提到由左孝威擔任東南巡閱使,是因為左宗棠在入冬之後舊病復發,攻打鐵山時疾病日重,軍中軍務已經交給左念微統領,劉錦棠、劉坤一、魏光燾等人輔佐。
不過,拿到章約的南洋即刻退兵,但卻沒完全退。
南洋陸軍組建了第一混成團,抽調南洋第一師和第一混成旅的精銳士兵組成兩個特別混成團,分別駐守天津塘、沽地區和山海關,名曰“衛護京畿”。
原本駐守京城的甘陝楚軍和第二、三混成旅則開拔向鴨綠江防線而去。
如今翁同龢等人是完全把對日戰爭交給了南洋,朝廷一不過問,二不給錢,南洋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只要取得勝利就行。
而北洋和朝廷原本準備的戰爭費用和修園子的錢則全部匯到了戶部,三千多萬銀元全部被翁同龢投入了新軍編練和維護。
而北洋的人也很快就跟帝黨的那批人混到了一起。
縱然光緒帝還在南洋手中,但南洋終究還是缺乏北方根基,即便是挾了天子,也難令諸侯,只能與對方打個平手。
北洋陸師的各大軍統領,如聶士成等人在翁同龢的支援下請旨編練新軍,開始在京師附近練兵。
陸軍效法德國,總練十二萬,分七軍,這七軍又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共四軍,稱為新八旗,每軍兩旗,由旗人擔任主官,漢人擔任副官、基層軍官和士兵。步兵武器選擇了德國的毛瑟1888式步槍。
光緒帝比較中意的人選是鐵良、裕祿等第一時間投靠的滿人,其次是依克唐阿等滿人中少有的將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