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2月7號,楚軍劉錦棠部攻克熙川城,第三師團主力萬餘人放棄繼續抵抗,撤往平壤。
12月8號,甘陝楚軍八千人開進保定,名義上是增援朝鮮戰局。
12月10號上午,翰林院修撰陳玉珍上書痛陳國弊,敦促慈禧太后還政,直言北洋誤國,當天下午此人就被革職入獄,隨後京城內掀起一片對北洋和後黨的聲討之音。
12月12號,南洋航運公司的八艘客貨輪駛入海州港口。
12月13號上午,光緒皇帝釋出維新詔書,宣佈收回政權,令直隸軍隊進京勤王。
光緒帝詔書前腳釋出,甘陝楚軍後腳就攻進了京師,將侍衛處、步兵營、護軍營、西山健銳營等部隊統統拿下。
而最先獲得訊息的地方大員依舊是駐在天津的李鴻章,李鴻章對於南洋的動靜大驚失色,一方面調集軍隊準備反撲,另一方面聯絡各國駐天津領事。
但英德美等國領事都避而不見,待五千淮軍出發後,李鴻章又接到了第二個噩耗。
大沽口外出現了一支懸掛龍旗的艦隊。
這是一支強大的艦隊,在整個大清域內都找不到能與之匹敵的物件。
用屁股想,李鴻章也能知道,如今能聚集起這麼一支龐大艦隊的,只有南洋海軍。
這支艦隊包括橫海號頭等近海防禦鐵甲艦(5600噸)、楚同號二等近海防禦鐵甲艦(3100噸)、楚雄號、楚泰號二等近海防禦鐵甲艦(2900噸)、龍威號二等近海防禦鐵甲艦(2250噸)、同安號魚雷炮艦(710噸)、寰泰號訓練艦(2200噸)、保民號訓練艦(1500噸)、江安號、江平號內河炮艦(1200噸)。
共計8艘戰艦,總排水量19960噸,各艦總載炮數196門,包含機槍。
與艦隊一同到達的,還有萬餘陸軍,其主力由第二混成旅組成,外加一些第三混成旅的一個步兵團。
左念微為了這次陳兵京畿,自然是做了好一番準備,除了京城布武外,左念微對於兩江及閩浙地區也做了充足的準備。
這些地方畢竟還是清廷治下,各級官吏皆是朝廷選派,而且還有一群腦子不好使的駐防八旗在江寧、杭州等地。
人心難測。需防範於未然,新徵召的南洋陸軍第四師、第五師,配合第三混成旅彈壓地面。
說白了就是要保護重要的部門、工廠等地方,防止有人鬧騰。
兩江被南洋來回犁了許多遍,問題應當不大,各地練軍配合南洋陸軍,應當是能夠應付。
而經濟外交等方面,中日戰爭開始之後,整個兩江和閩浙的財政就已經由兩江總督府接管了,這方面反倒是不用太擔心。
不同於準備齊全的南洋,北洋一直醉心議和,對於南洋的關注也基本就是朝鮮戰場,沒有料到南洋居然要玩政變這一手。
如今北洋水師的主力,定遠、鎮遠、馭遠、和遠、來遠五艦全部都在江南造船廠和福州船政局維修,估計早就被南洋的人控制了。
整個大沽口內就只剩下440噸的鎮北號、鎮南號蚊炮船和幾艘魚雷艇、佈雷艇和杆雷艇。
這點東西壓根不夠看的。
實際上,要是想擊敗敵軍艦,南洋就只需要派一艘保民號訓練艦來就行了,這艘戰艦1885年下水,艦體鐵質,排水量1500噸,最大航速13節,裝備兩門150mm克虜伯炮、六門120mm克虜伯炮,是開濟級的改進版,南琛級的縮小版。
但是南洋這次來也有著示威和威脅的意思在裡面,所以自然要派幾艘大型戰艦過來。
而北洋的岸防部隊和江防部隊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登陸的南洋部隊控制了。
隨後,海陸官兵按照既定方案,宣佈戒嚴,控制了天津火車站,艦隊按照港口和近海,佈置了兩道封鎖線,封鎖海陸交通。
同安號魚雷炮艦、江安號、江平號內河炮艦駛入海河。
一時間,京津局勢驟然緊張,直隸到處都是混亂,京城主要部分已經被楚軍控制,從天津趕來支援的淮軍部隊還未出發就遭遇了登陸的南洋陸軍,隨後在艦隊的炮火下四散而逃。
京師中的楚軍兵分三路,一路精銳步騎直奔紫禁城,保(挾)護(持)光緒帝,一路直奔兵部武庫,一路控制東門和南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