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48章 甲午政變

對於直隸的變故,李鴻章和慈禧兩人很快就明白了具情況。

但淮軍和西山健銳營的表現實在是太差勁,西山健銳營八百多人臨陣還沒放上三槍就遛了,白讓甘陝楚軍撿了八百多條曼利夏1895和毛瑟1888,還有大量的子彈。

甘陝楚軍身在大西北,縱然有南洋的支援,日子也是過的緊巴巴的。

嘿!老子就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JPG

擊敗了西山健銳營之後,其他清軍基本都投降了,而西山健銳營副統領鐵良眼看著情況不妙,光速投降,毫不猶豫的背刺了老上司榮祿,宣告自己就是忠實的帝黨,堅決擁護還政。

而且,鐵良還很聰明的帶上三百嫡系跑到了戶部,去找翁同龢了。

鐵良很清楚,對於南洋來說,自己就是個外人,但對於帝黨來說,自己可是第一個投誠的將領,無論出於什麼想法,翁同龢都必然重用自己。

錦上添花永遠比不上雪中送炭。

隨後,鐵良振臂一呼,靠著人脈和威望聚攏了殘餘的西山健銳營,負責京城治安和防衛的步兵營、五城兵馬司等部隊,迅速掌控了京城的治安,除了手上沒有皇帝外,帝黨似乎已經完成了政變。

而後,楚軍包圍了養心殿東暖閣和儲秀宮,逼迫慈禧太后隱退。

西山健銳營和步兵營在鐵良的統領下包圍恭王府。

翁同龢手持聖旨,聯合帝黨推舉醇親王載灃為輔國大臣兼掌軍機。

天津方面,南洋陸軍擊潰當地的淮軍,包圍北洋通商衙門,威脅李鴻章出面安撫北洋各軍。

山海關方面,江南楚軍左翼三縱向駐守當地的淮軍和西山健銳營動手,生擒健銳營統領榮祿,掌握山海關,將關外淮軍死死堵住。

鴨綠江防線上,左寶貴在11月底就已經開拔進入朝鮮,對於國內的情況並不在意,心中已經產生解甲歸田的想法了。

依克唐阿則當起了縮頭烏龜,對於傳說中的“乾媽慈禧”毫不關心。

位於盛京的盛京將軍喜塔臘•裕祿在權衡利弊之後,迅速站出來支援光緒皇帝。

12月13號下午,光緒皇帝終於露面,在午門廣場舉行了一場朝會,宣佈親政。

光緒帝任命醇親王載灃為輔國大臣兼總理大臣,翁同龢為戶部尚書領軍機,鐵良為京旗統領,總合京中兵馬。

除了帝黨的重要人物,光緒皇帝當場還創立了東三省總督一職,任命左宗棠為東三省總督領北方軍務,負責朝鮮戰事。

12月14號,光緒帝罷免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一職,調盛京將軍喜塔臘•裕祿任直隸總督。

罷免作戰不力的四川提督宋慶,改由直隸提督聶士成署理會辦北洋軍務;改直隸按察使廷雍幫辦北洋軍務;任命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幫辦北洋軍務,回防山海關。

最後一條,重組海軍衙門,移至江寧城,合北洋大部、南洋、粵洋三洋海軍為大洋海軍,由南洋海軍提督楊昌濬統領;合長江江防艦隊與湖廣水師為江防艦隊,由轉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暫領;改北洋現有水師為直隸水師,由直隸總督暫領。

隨後幾天的一系列御令總結到一起就是一句話,拉攏北洋,暗暗抵制南洋。

慈禧、李鴻章被強制下臺,北洋各部群龍無首,有的邊緣人物選擇投靠南洋,有的選擇投靠帝黨,但更多的人選擇圍繞在退隱京城的李鴻章身邊,試圖在新朝廷支起一片屬於北洋的天。

這部分人包括陸師的張錫鑾、袁世凱,水師的林泰曾、劉步蟾。

12月15號,林永升等十三名北洋水師軍官想要掛印歸田,林泰曾、劉步蟾、葉祖珪等四十八名北洋水師軍官選擇北上投靠直隸水師。

對於這些人,左念微並沒有趕盡殺絕,只有一個條件,帶著自己的軍艦替南洋打贏日本海軍,贏了就可以走人,愛去哪去哪,能帶走多少水兵也是自己的本事。

要是直隸水師願意出錢,這幾艘老軍艦返銷回去也不是不行。

但在大洋海軍一天,全艦都要按照南洋海軍的規矩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