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種會談在中日條約簽訂時,雙方就已經接觸過了,但英國方面顯然還不是很願意。
這次會面,歐根那特別把赫德帶了過來,希望在談判中取得一定的優勢,但這麼做並不能改變東南巡閱府就關稅主權談判的決心。
“歐根那公使,正如我之前所說的那樣,我國無力維持一支足以對抗俄國艦隊的海軍您應當知道,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日本在俄國面前不過是觸手可及,而日本擁有大量的優良的深水港。”
東南就算是海軍全滅,也能活下來,無非就是混得慘了點罷了,但如果日本被俄國端了,那英國的遠東戰略可就是一張廢紙了。
“貴國可以擴充海軍,帝國的造船廠永遠向朋友開放,我國也願意向貴國提供必要的援助。”歐根那還是那副樣子,揣著明白裝糊塗。
“在確保我國北方防務安全之前,我們不會向海洋拓展更多的力量,而在陸軍方面,德國朋友似乎更願意幫助我們。”
在連續兩週談判無果之後,左念微又在上海和德國公使巴蘭德進行了會面,而且沒有任何藏著掖著,大大方方的公佈了東南陸軍與德國陸軍之間的合作,同時表示願意德國的鋼鐵、鐵路和機械製造公司進入東南,雙方當即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業務包含東南六省的鐵路建設和機械製造。
德國人的突然出現引起了英國人的注意,歐根那的態度也因此軟化。
在雙方長達一個月的談判中,最終英國表示願意“照顧貴國國民情緒”,“維護兩國友好”,向東南巡閱府逐步轉交關稅,各租借地也會在合適的時候交還。
租借地到底什麼時候能還到東南巡閱府手中還不知道,但關稅方面卻已經有了轉機,總稅務司會在三年內將華人僱員數量擴充套件到80%,並在東南轄區內接受中英共同海關委員會的監管。
同時,英國願意與東南繼續談判海關權力的交接,並在五年內歸還臺灣、淡水關稅司,同時願意與東南共治南京、鎮江、九江等長江內的海關。
雖然英國人依然牢牢把持著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等重要地區的海關,但英國為了安撫東南,透過了一個《海軍援助法案》。
《海軍援助法案》中,英國表示將在五年內向東南海軍司提供一筆價值千萬英鎊的低息貸款,東南海軍可以使用這筆錢在英國訂購戰艦,購買造船裝置,僱傭英國公司或中英合資公司修建造船廠、港口等海軍設施。
同時,英國還設立了五項海軍留學專案,允許東南的海軍軍官赴英深造,向東南的造船廠、海軍兵工廠移交一些技術,允許中國造船工程師赴英學習深造等。
在與東南巡閱府的談判中,英國也更加確信,東南並非是執行洋務的清廷,而是與甲午戰爭之前的日本一樣,是一個“文明開化”的自治政府,而且東南巡閱府的潛力遠超日本,能夠很好的對付沙俄。
在英國的幫助下,東南巡閱府開始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東南成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又組建了大量的合資公司來吸納英、法、德、美的資本。
在左念微的參與下,東南巡閱府出臺了《五年建設計劃》,重點指導各種重工業建設,同時大力宣傳實業救國理論,鼓勵民間商人創辦實業。
其中最大的部分就是鐵路,一條被外國人稱作“大十字鐵路”的鐵路幹線在1895年7月開始動工,其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兩大一小,三條鐵路,分別是“濟南—徐州—江寧—上海—杭州—福州”,“上海—杭州—鷹潭—萍鄉”和“江寧—馬鞍山”,這條鐵路溝通了徐州、馬鞍山、萍鄉三大煤鋼基地和上海、福州兩大造船基地。
當然,這麼做也不是沒有代價的,東南巡閱府的外債逐漸開始累起來了,負債年年漲。
不同於日本,東南巡閱府上下對於負債是相當擔憂的,但又知道工業不能不發展,工業化總是要貼錢的,這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