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出第一步的是底蘊最深厚的福州船政局,船政針對海軍現有的定海級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改造,對戰艦的火炮佈局和動力系統進行調整。
這級戰艦,早在1894年中就完成了設計,並作為海軍戰時擴充案投入建造,兩艘軍艦按照新命名規則,分別被命名為“九龍江”號、“甌江”號,在1894年11月-12月,分別開工。
九龍江級的標準排水量較定海級稍大,達到了3850噸,裝備了八座鍋爐、四座霍索恩-萊斯利複合蒸汽機兩軸推進,海試時的標準航速達到22.8節,強壓下可以達到23.92節的高速。武備上增加了兩門152mm速射炮,裝備在船體兩舷舯部的耳臺上,替換了一部分37mm速射炮,並取消了船艏撞角。
九龍江級帶來的設計經驗不算特別大,但其建造過程則讓福州船政局熟悉了新銳防護巡洋艦的建造,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895年12月,兩艦陸續下水,而作為這兩艘戰艦的設計師,魏瀚參與了戰艦的海試工作,同時開始準備下一級戰艦的設計。
九龍江級的設計並不能讓魏瀚滿意,這艘軍艦在效能上出於“上中”水準,但在艦體設計上,只能處於“中中”水準,讓魏瀚略感失望。
……
其實,東南作為一個立足於大陸的政權,並沒有海外的殖民地,相對於其他海上強國,巡洋艦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佔各種船型的比例,都算是很高了。
這是因為中國有著漫長且跨度較大的海岸,需要巡防的海域遼闊,各區域間隔相距遙遠,巡洋艦的用武之地很多。
並且,巡洋艦的成本相對主力艦更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東南憑藉此類艦隻,就足以應對其主要的對手,因而從經濟性上考慮,得以大批的購造,包括本次海軍擴軍,第一批建造的軍艦依然是防護巡洋艦。
除了經濟原因,東南海軍大力發展巡洋艦,還有著軍隊定位上的原因。
在此之前,南洋海軍的敵人只有兩個,日本和北洋,對付這兩支海軍,只需要巡洋艦即可。
可如今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已經被明確為假想敵的沙俄,以及可能與其結成盟軍的法國等國都擁有眾多的大型裝甲巡洋艦。
為了能在未來的戰事中與其對抗,海軍把購買、建造效能先進的裝甲巡洋艦,列為了重要的發展目標。
因此,在英國的海軍援助開始之後,東南海軍再次撿起了那份“八八艦隊”計劃,並要將其付諸實踐。
其擴軍計劃包括兩艘岸防戰列艦、六艘戰列艦、八艘裝甲巡洋艦以及四艘防護巡洋艦和若干驅逐艦、雷擊艦。
首先便是建造,受限於技術,東南下屬的各個船廠都沒有膽量直接上馬真正的裝甲巡洋艦。
作為技術最強的江南造船廠,決定先從小型的裝甲巡洋艦入手,其選擇的模板就是鎮海號裝甲巡洋艦,在鎮海號的基礎上,設計師們延長艦體,改進了動力系統,併為其更新了武備和防護。
這艘戰艦被命名為“北固山”號,標準排水量6600噸,相比於鎮海號,北固山號的裝甲帶更寬,結構冗餘更多,適航性和防護效能上都要更上一層樓。
在動力方面,北固山號裝有兩臺立式三汽缸三脹往復蒸汽機,雙軸推進,配套16座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可以輸出15000匹馬力,航速達到22.3節。
動力系統上的這一決定是由左念微拍板決定的,北固山號也因此也成為東南海軍最早使用水管鍋爐的大中型戰艦,這也算是這艘效能平庸的戰艦的最大亮點。
在武備方面,北固山號的主炮從兩門10英寸炮,改為了兩座雙聯裝203mm阿姆斯特朗45倍徑炮,其他方面並未做大幅改動。
這艘裝甲巡洋艦在1895年5月開工,1896年11月下水,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海試,才宣佈正式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