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的不僅僅是戰術,還有外交與經濟。
1894年6月5日,左念微正式啟動了戰爭債券計劃,開始透過南洋銀行,以中日戰爭的名義發行債券。
這是南洋,也是中國第一次發行債券,這份債券的金額高達3600萬元(2400萬兩)。
債券一經發行,瞬間在全球引起關注,但西方國家依然對南洋的債券保持警惕,僅有少數人認購。
但在南洋地區(東南亞),大量的華人華僑在中華南洋商會的帶領下,開始購買債券,僅僅一個月就籌集到了1200萬元。
同時,如張振勳等南洋大華商還帶頭捐款捐物,總價值超過200萬元。
國內也開始購買南洋的債券,如胡雪巖等大商人也開始購買債券,光胡雪巖一人就購買了150萬元的債券,並且捐款了30萬元。
但他們並不指望債券能賺錢,只是出於傳統,畢竟每次戰爭、天災、皇家壽慶等大事發生時,清廷都會勒令商人捐款,例如平準期間,幾十年間,十三行就捐贈了數千萬兩白銀。
此外,在左宗棠的帶領下,官員、陸海軍的家屬們也開始購買債券,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有40萬元左右。
除了債券這種新東西,打仗的經濟老三板斧自然也不能丟,朝廷撥款、士紳商賈捐助以及向洋行貸款。
左宗棠將兩江閩浙六省的厘金截住六成,約1400萬元作為軍費,兩江計程車紳、揚州鹽商與閩浙海商陸陸續續捐助了600萬元的軍費,左念微還準備向英美法等國的銀行借款。
在看到南洋的債券買的如此火熱,北洋覺得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嘛,也想試試,但由於準備不足,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而是轉頭透過赫德向怡和洋行借款800萬元,同時請求朝廷撥款。
北洋的經濟雖然反應的不快,但軍隊還可以,陸陸續續的也將3000多人送上了半島,但這對於日本第一旅團的八千人來說,還是有著嚴重的不對等。
而李鴻章本人也傾向於議和,以儲存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不停的向日本派出使者交涉。
李鴻章也對左宗棠調動海軍的行為表示不滿,上書表達北洋有能力解決問題,請求下旨讓南洋海軍撤軍。
朝中,慈禧太后也擔心左宗棠太剛,將日本逼迫過盛,也勒令南洋撤軍。
在考慮一番之後,左念微決定將寧海號巡洋艦先撤回來,楚雄、龍威、南瑞、南琛、建威、建安六艦依舊停留在仁川。
左念微還命令三艘運輸船搭載大量的水雷和兩艘佈雷艇前往仁川,戰爭一旦爆發,就立即在仁川港外佈雷,即便是戰爭失利,也要在第一時間廢掉這個港口,決不能讓日軍有可乘之機。
朝中如今有三派人,第一自然是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第二則是以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第三是以左宗棠為首的主戰派,三方也是各不對付,矛盾難以調和。
但日本那邊就是另外一副模樣了,不僅對北洋的議和置之不理,反而還加強了歐陸的外交行動。。
1894年2月,陸奧宗光在巴黎與法、俄兩國達成協定,簽署了《日法遠東協定》,法國與日本不存在衝突,而且法國一直覬覦安南北部和雲貴桂粵等地,如今趁此機會,即便是不出兵,趁機訛詐一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俄國與日本在地緣上自然是有矛盾的,但俄國依然選擇調兵前往遠東,同時威懾清日兩國,試圖渾水摸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