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琉球群島上的兵力非常有限,日本國內大部分軍事力量現在被困在朝鮮,剩餘的軍警力量則在各地鎮壓起義和暴動,在這些暴動區域,琉球又恰好是重災區。
琉球國的歷史也算悠久,其立國至今已有數百年,文明也有近千年,最初在這琉球島上有山北、中山、山南三國並立共存,持續了很長時間,到了明朝初年,三國均接受冊封,都成了大明的藩屬國。
在琉球島上這三國之中,中山國的實力是最強的。當時的中山王也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君主,即位後相繼滅掉了山北和山南,統一了琉球本島,並逐漸將版圖,擴充套件到北方的奄美,南方的八重山、宮古等島。
中山國統一琉球后,繼續對大明朝貢不斷,謹守臣節,大明也認可了中山國對整個琉球的統治,並正式賜給琉球王族“尚”姓。
然而在萬曆三十七年時,日本薩摩藩大舉入侵琉球,攻克王城,俘獲王族,大肆劫掠,琉球國大半疆土淪陷。
後來,薩摩藩為了利用中原王朝與琉球之間的封貢關係,透過掌控琉球國的勘合貿易權,收取鉅額經濟利益,日這才才又讓琉球復國。
但他們仍割走了奄美諸島,並在那霸設立了“在番奉行”,對琉球進行嚴苛的控制,並極力施行各種壓榨,琉球的國力從此不振,百姓飽受疾苦,琉球國也由此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
而當德川幕府倒臺後,日本邁入了明治時代,隨著“廢藩立縣”政策在全國推行,日本政府也開始了陰謀吞併琉球的“琉球處分”之路。
同治十年,日本執行了第一步計劃,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琉球處分”,他們強行宣佈,將琉球“封”為“琉球藩國”,“冊封”琉球王為“藩王”,取消原先的在番奉行所,改派外務省代表進駐琉球。
在1879年之後,日本更是直接吞併了琉球,置郡縣,派官員,徹底掌控了琉球,並且開始對琉球人的屠殺清洗。
十幾年間,琉球人的反抗從未停歇過,尤其是在甲午戰爭開始之後,琉球的起義在本島、八重山,乃至奄美大島上爆發,並隨著日本戰事不順愈演愈烈。
因此日本也將一些警察部隊和民兵調到了那霸港駐紮,以保證琉球群島的安定。
而東南軍隊的目的地就是這座港城,拿下那霸港和它後面的首裡城,琉球就安定下來了。
收復琉球的方案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定下了,之前鎮海艦隊在琉球海域執行的襲擾任務其實就是登陸琉球的前置方案。
因此,艦隊的第一站就是馬齒山錨地,這片群島位於琉球島的西南方位,那霸港正西,由數十個有人島和無人島組成,距離那霸港二十餘海里,日本人稱之為慶良間。
3月17日下午,艦隊抵達馬齒山,選鋒軍的將士們登島休整,準備第二天的戰事。
此時的日本海軍連東京灣都不敢出,更別提來琉球了,那霸港內也就只有用來維護治安的兩三艘百十噸的老舊炮艇,所以徵日艦隊並不緊張,甚至明目張膽的出現在那霸港外,對著那霸港老舊的岸防炮臺開了幾炮。
緊接著,徵日艦隊放下一艘小艇駛入那霸港,宣佈琉球群島正式成為交戰區,未防誤傷,告誡港內的各國人員前往本國領事館暫避,或者居家閉戶不要外出,不要靠近軍隊,以免發生意外。
同時,徵日艦隊還要求港內的日本武裝力量立即投降,切莫負隅頑抗。
徵日艦隊的動靜嚇得那霸港內的日本人整夜未睡,苦惱的思考著該如何是好。
但相比於這些提心吊膽的日本人,琉球人的情感就要複雜很多,及說不上有多高興,但也絕不是難過,更多的是一種惶恐,不知“天朝上國”要如何處置琉球。
因此,當地潛伏的琉球起義軍決定趁著夜色去接觸徵日艦隊。
徵日艦隊在出現之後就沒有完全離開,而是直接封鎖了那霸港,留下龍威、建安、建威三艦巡邏,其他戰艦出發勘測奄美諸島的海防情況。
當琉球人駕駛著簡陋的木筏抵達海上時,他們就立刻被龍威號上放下的小艇發現了。
琉球語言相對來說比較接近福建官話,所以小艇上的水兵還是勉強理解了對方的意思,在經歷一番波折之後,這幾個人被帶到了龍威艦上。
南洋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戰爭,所以船上的琉球翻譯自然也是有的,雙方很快就說上了話。
來人一共五名,領頭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叫做毛南公,屬閩人三十六姓,算是琉球反抗勢力的骨幹成員。
“小人拜見上國將軍.....”
“你先起來,跟我說說琉球的情況。”
“你是怎麼出來的?有什麼密道沒有?”
龍威艦如今的艦長是一個三十四歲的侯官人,名為林春貴,海軍上校,畢業於船政駕駛學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