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39章 戰爭的第一階段

鎮海艦隊趁著月色返回錨地,悄無聲息。

雖然南洋和日本的那些主力巡洋艦都是最近一兩年才陸續入列的,但南洋在這一兩年裡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訓練。

日本在戰前一個月進行了高強度的集訓,但這種集訓,南洋每年要進行三個月。

相比之下,這次戰鬥固然實力不對等,但一艘千代田級巡洋艦的實力絕非如此,如果是見面亮劍,靖海、威海兩艦必有一艘出現“中破”左右的傷害。

這方面也給了南洋海軍的將士們一個提醒:“大海只眷顧強者與勇者。”

首先是強,需要自身擁有足夠的實力,其次是勇敢,只有擁有逢敵亮劍的勇氣才能贏得勝利。

而千歲號的決死反擊又勾起了一些船政水師出身的將士的回憶,想到馬尾海戰時,振威號炮艦以一敵四,面對排水量40倍於自己的法國軍艦,依然絲毫不畏,直至戰艦沉沒的那一刻,還向法國軍艦開出最後一炮。

這就是國運之戰,中日兩國必有一死,就像今天的千歲號一樣,無論怎樣逃跑,都是不會改變結局的,只會讓你死得更慘。

鎮海艦隊的出擊暫時扭轉了中日海上力量的對比,給日本本就不富裕的海軍狠狠的捅了一刀。

隨著日本擊沉超勇、揚威,南洋擊沉千歲,中日戰爭正式宣佈進入一階段。

7月18號,廣東高州鎮總兵兼奉軍統領左寶貴(實際駐地為盛京,他本人從未去過廣東),率領奉軍進駐九連城,在彙集九連城的靖邊軍等軍隊後,左寶貴遴選精銳,總共彙集了八千餘人,在7月25日開拔,直奔平壤而去,這支軍隊是清軍中唯二的精銳部隊,戰鬥經驗比西征後留下的西北楚軍也不讓,軍紀更屬第一。

7月19日,由於仁川港被封鎖,日軍在偷襲漢城之後,後繼無力,被聶士成抓住機會,兩軍在漢城附近爆發了一場會戰,但日軍依然擁有優勢兵力,雙方在各付出了一百餘人的傷亡後脫離了戰鬥,聶士成繼續構築漢江防線,並向葉志超求援,在考慮過後,葉志超派遣三千精銳前往支援。

7月28日,在朝鮮戰場上,日軍憑藉著優勢兵力和悍不畏死的衝鋒很快就突破了聶士成的防線,在損兵一千人,殲敵一千人之後,聶士成向平壤方向撤退。

此時的平壤已經進駐了一萬五千餘人,其中只有左寶貴手下的奉軍、葉志超所統率的淮軍精銳,這一萬人是真正的克戰之兵,其餘諸如盛軍、毅軍,以及相當一部分淮軍,大多戰力堪憂,情況類似明末那種,只有親兵才有一定的戰鬥力。

而且駐朝鮮各軍總統葉志超昏聵無能,連連阻撓左寶貴等人的出兵計劃,以致於日軍最終完成了對平壤的合圍。

8月22日,清軍彙集一萬五千人,與一萬六千日軍展開戰鬥,平壤戰役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船橋裡)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其三為城西南戰場。

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清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在聶士成的指揮下,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拼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隨即遭到清軍的步炮夾擊,再遭重創,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在左寶貴的指揮下,清軍憑藉著弱勢兵力與日軍圍繞城外堡壘和工事展開爭奪戰,雙方損失均十分慘重,但在入朝之前,奉軍得到了南洋的軍火支援,勉強還能跟日軍抗衡。

在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於清晨七時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軍總統葉志超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

當場,左寶貴對葉志超破口大罵,並率領奉軍、靖邊軍剩餘的五千餘人前往安東,陰差陽錯間躲過了日軍的襲擊。

8月23日,日軍在清軍歸國路線上伏擊,葉志超心中大亂,清軍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

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而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由於陸軍的勝利,戰時大本營對海軍下達了作戰指令。日本在戰前對長崎、廣島等海軍基地和重要港口都進行了新的岸防設計,以保證岸上火力,這讓日本沿海的重要城市都處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狀態,而按照清朝的用兵風格,不可能在日本海軍主力尚存的情況下跨海遠征,一把梭哈。

因此,日本海軍決定首先集結優勢力量,與在琉球群島活動進行一次試探攻擊,虛晃一槍,將南洋主要視線集中在琉球地區,然後秘密集結艦隊,尋求與北洋的決戰,重創北洋之後再與南洋決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