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海軍,大而不精,遠東艦隊素有‘要塞艦隊’之稱,相較於陸軍佈局,其海軍佈局更為雜亂,而我國海軍軍艦精良,計劃明確,這是我國的優勢所在。”
“陸軍方面,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完工,沙俄雖在遠東駐有十萬大軍,呈東強西弱之勢,但後繼無力,而我方在東北擁有一條鐵路幹線和工業區,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援助。”
“而蘭新鐵路等西北方向鐵路尚有大段未修通,距離遙遠,雖然沙俄在該地僅七萬餘人,但我方卻很難在該方向投入並維持同等的軍隊,因此實際上,兩國軍力對比呈東弱西強之勢。”
“因此,我國當採取先海後陸,先東後西,海攻陸守,東攻西守策略。”
總參謀部中,左念微站在臺上向總統、軍方介紹局勢和策略。
沙俄陸軍駐守在東北方向有10.3萬陸軍,可緊急動員的軍隊約有5-6萬人,其中能夠用於野戰機動的兵力約在8-10萬,其主力為1902年初開始組建的遠東集團軍。
沙俄陸軍在外東北也有著完整的動員體系和軍事計劃,對於地區局勢的反應也比海軍要敏感,在1900年之後進行過多次調整,有著明確的目標。
但沙俄海軍卻不然,遠東艦隊對於中俄戰爭完全沒有任何的詳細計劃,既沒有海戰和海港的佈局,也沒有配合陸軍進行海陸協同的計劃,而沙俄陸軍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也完全沒有考慮過海軍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僅有一個大而空的方向,即牽制中國海軍。
這一重大失誤實際上也是禍福相依的真實寫照,在甲午之後,沙俄在強佔了北海道和陸奧地區,獲得了函館這座寶貴的不凍港。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終於在遠東獲得不凍港了,烏拉!”
龐大的利益打亂了沙俄海軍的計劃,而接踵而至的造艦計劃牽扯了其更多的精力,以至於沙俄海軍以及遠東艦隊至今未能制定新的遠東海軍計劃。
同時,俄國也放棄了建設了大半的海參崴,轉而去建設函館,以至於現在兩個港口都不能發揮其全部力量。
而遠東艦隊也被分割成兩個部分,即以戰列艦為核心的函館艦隊和以裝甲巡洋艦為核心的海參崴艦隊。
“沙俄遠東艦隊被分成兩部分,這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關鍵,我們必須阻止這兩支艦隊匯合,將其逐個擊破,並對海參崴和函館進行佈雷,封鎖這兩個港口。”
“若沙俄決意勞師遠征,派遣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前往作戰,我軍務求集結全部力量,在南海對其進行截擊,一戰定乾坤!”
左念微彙報完,鄧世昌登臺向眾人彙報海軍的作戰計劃。
鄧世昌的作戰策略非常靈活,“以正合,以奇勝。”是其一貫信奉的圭臬,對俄海軍計劃同樣如此。
鄧世昌對於偷襲從不反感,也早早發現了潛艇和魚雷艇的重要性。
在本次作戰中,潛艇和魚雷艇都有其用武之地,針對函館艦隊的作戰計劃中,鄧世昌指出,可以利用潛艇和魚雷艇對函館中的俄軍發動突襲。
魚雷艇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用,但雷擊戰術確實得到了印證。
目前海軍中共有大型魚雷艇32艘,中小型魚雷艇59艘。
潛艇方面,海軍僅有四艘超過50噸的較大的潛艇,剩下還有四艘30噸左右的小型潛艇,這些所有潛艇總共可以攜帶20枚中輕型魚雷和16枚重型魚雷,而且由於技術不夠成熟,潛艇故障頻頻,實際發揮的作用到底如何,軍中大部分人都還是不看好的。
因此,鄧世昌更看好魚雷艇,此外,海軍目前有三艘潛艇/魚雷艇運輸艦和十九艘佈雷艦艇,其中運輸艦是由來遠、南琛、南瑞三艦改造而來,屆時將會由這三艘戰艦運輸潛艇和小型魚雷艇執行任務。
與海軍一樣,陸軍的計劃也可以用“奇襲”、“分割包圍”和“逐個擊破”這三個關鍵詞概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