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武備方面,裝備兩座雙聯裝40倍徑305mm維克斯主炮,十二門45倍徑152mm副炮;反雷擊炮群為十六門75mm速射炮,八門47mm速射炮,分上下兩層,安裝在裝甲炮廓內;4具475mm水下魚雷發射管。
該艦的主炮是維克斯公司在1898年的新產品,在此之前,英國使用的都是35倍徑的305mm阿姆斯特朗炮,其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大,爆炸力相同,但引信不穩定,有待改進。
第六、最後就是該艦的合同費用為484萬美元,其中包含了武備和動力系統的價格,還含有中國工程師參與其中的隱形花費,但即便如此,這艘戰艦的價格也才96.8萬英鎊,相比於英國船不是便宜了一點兩點。
而克朗普的動作也是神速,剛剛簽好合同,費城船廠就開始鋪設龍骨了,等數十名中國工程師和數百名工人在第二年3月到達費城船廠時,首艦的龍骨早已經鋪設完畢了。
然而,在工程師們抵達美國的第二個月,美國就和西班牙爆發了戰爭。
但克朗普卻在第一時間向東南海軍發電報保證合約照常進行,不會受船廠中正在建造的美國最新戰列艦“阿拉巴馬”(USSAlabama,BB8)號的干擾,中國艦隻將嚴格按照合同時間完成建造。
隨著中國工程團隊一同到來的還有這兩艘戰列艦的名字——“禺虢”、“禺疆”,分別是上古傳說中的東海、北海之神,是對父子神,為黃帝的兒子和孫子,其中,禺虢也是風神和冬神,正契合這級高速戰列艦。
在向美國訂購這兩艘戰列艦的同時,左念微也和英國的幾家公司談好了戰列艦合同,分別與三家英國公司簽訂了四艘戰列艦的合同。
與禺虢級一樣,這四艘戰列艦也是以威嚴級為藍本進行設計,但與禺虢級不同的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改進方向。
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和泰晤士鋼鐵與造船公司訂購的兩艘戰列艦分別被命名為“不廷胡餘”和“弇茲”,乃是傳說中的南海、西海之神,兩艦分別在1900年9月和12月完工。
向維克斯公司訂購的兩艘戰艦分別被命名為“海若”和“共工”,同樣是傳說中的海神,兩艦分別在1900年12月和次年5月完工。
這四艘戰艦均以威嚴級為藍本,前兩艘結合了老人星級的經驗設計而成,與皇家海軍正在設計建造的可畏級是姊妹艦。而後兩艘則是菲利普·瓦茨爵士針對威嚴級的幾大問題而做出的改進版,其制型更像是英國後續建造的女王級更為相似。
不廷胡餘級的設計排水量為14600噸,長133.2m,寬22.78m,吃水7.9m,同樣採用了克虜伯裝甲,因此其主裝甲帶的厚度降至190.5mm,與其一同構成裝甲盒的兩端橫向裝甲隔艙壁為152mm—254mm厚,指揮塔裝甲最厚處為305mm。
雖然其裝甲厚度降低了,但由於使用了克虜伯鋼,其防護效能較威嚴級還要稍強一點。
海若級的設計排水量高達15400噸,長134.7m,寬22.86m,吃水8.03m,主裝甲帶厚度為230mm,裝甲隔艙壁為230mm—305mm,指揮塔裝甲最厚處為356mm,是真正意義上的“兵強甲厚”。
在1900年末建成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即便是1902年倫敦號服役,這一頭銜依然未被奪走。直到1904年女王號服役,海若號這才將桂冠重新送回大英帝國的手中。
武備方面,外購的六艘戰列艦保持了統一,全部採用維克斯主炮和阿姆斯特朗副炮,向英國訂購的四艘戰艦除了在反雷擊炮群中增加了四門47mm機關炮外,並無其他差別,包括艦體火力佈局,在風格上都呈現出高度統一。
主炮炮塔則採用的是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全防護式炮塔,正面為279.4mm,側面和後面為203mm,頂部為75mm;副炮炮塔為152mm;主炮炮座為305mm,裝甲炮廓為203—254mm。
而在動力系統上,英造四艦雖然在佈局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採用了貝爾維爾水管鍋爐,共20臺,配合兩臺立式三缸三脹往復蒸汽機,雙軸推進,能夠輸出16000匹馬力,達到18節左右的速度。
總的來說,這六艘戰列艦作為東南海軍外購戰艦的巔峰,在海防中均佔有極高的地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海軍的中流砥柱。
歸國之後,禺虢級兩艦一直在北洋艦隊服役,前者憑藉超高的航速,與多艘巡洋艦一同,對海參崴等地進行了細緻的偵察,並頻繁出入北海道附近。
而海若、共工二艦在歸國檢修時則遇到了一點小意外,崇明第二船塢尚未完工,海軍只能調一部分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前往長崎造船廠,利用本國,也是遠東最大的船塢——長崎二號船塢對海若、共工兩艦進行檢修,而長崎造船廠也藉此機會,在沉寂五年之後真正進入到海軍的視線中,將長崎在海軍眼中的地位從“殖民地”變成了“本土重要造船廠所在地”,使得“廢宣置縣”政策在各藩屬國逐漸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