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85章 遠東軍備競賽與布林戰爭

1899年秋天,一場平平無奇卻影響甚遠的戰爭在距離遠東十分遙遠的南非拉開序幕,而這隻蝴蝶扇起的翅膀變成西太平洋上的颱風,席捲整個遠東。

生活在南部非洲的布林人,因不堪英國的不斷入侵,正式對英宣戰,由此掀起了一場歷時三年的第二次布林戰爭。

大英帝國發展到了十九世紀後葉,已經到達了其勢力頂峰,在其所有的殖民地當中,最為核心的非印度莫屬。

在最高峰時,僅在經濟領域,印度就要佔整個大英帝國的四成以上,印度也被稱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就是英國頻頻侵略西藏的原因,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印度的安全。

作為東西方航線的關鍵點,南非也就成為了英國保護印度的一個重要支點,而且南非本地還擁有鑽石和黃金,多方加持之下,這塊土地自然也就被大英帝國視作珍寶。

但這塊土地上的人,卻讓英國十分擔憂,倒不是黑鬼,而是那些白種人,荷裔布林人。

“布林”在荷蘭語中意為“農民”。布林人是當年到南非的荷蘭殖民者的後裔。

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林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衝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林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林人共和國。

1880年底至第二年3月,雙方之間就曾發生過一場被稱為“第一次布林戰爭”的小規模衝突,布林人取得了勝利。

到了1899年10月,雙方之間積蓄已久的矛盾終於全面爆發,由此展開了一場動搖大英帝國根基的“第二次布林戰爭”。

大英帝國內部的傳統的帝國主義著推動著戰爭的發展,英國積極的向南非派遣軍事力量。

而布林人的情況得到了歐洲大陸國家的同情,西歐各國在1899年發起了同情和聲援布林共和國的運動。荷蘭和比利時組建了眾多的民間團體,徵募捐款,發表文章,建立基金會,向德蘭士瓦捐贈戰時流動醫院和醫療裝置。來自荷、比、德、法、美、俄、愛爾蘭、義大利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上千名志願者紛紛遠渡重洋來到德蘭士瓦,準備同布林人並肩作戰。

但這點力量在英軍面前只能算是杯水車薪,英國在這場持續了31個月的戰爭中,投入了近四十五萬人的軍隊,幾乎布林人人口的兩倍,在絕對的數量面前,布林人只有失敗,別無選擇。

只不過,布林人的英勇作戰和戰爭智慧也讓英國吃盡了苦頭,整場戰爭靡耗了兩億兩千餘萬英鎊,兩萬一千多人陣亡,非洲惡劣的環境也讓各種非戰鬥減員飆升,各種傷員數倍於此。

布林戰爭曠日持久,雙方精疲力盡,歐洲各國對英國的抨擊和指責也日益激烈,最終英國也支撐不住被迫與布林人簽訂了和約,慘勝如敗。

透過這場戰爭,軍事界誕生出了總體戰、全民戰爭和游擊戰等戰爭理論,從此將改變未來世界戰爭的形態。

英軍則在戰爭中“發明”了碉堡戰術、焦土政策、囚籠政策,以及集中營,更是開創了野蠻暴行的“新篇章”。

不過這些都已經是20世紀的事情了,身在19世紀的左念微真正看中的是這一空窗期,英國注意力被集中在南非,德美等各國的遠東力量有限,且多投入各自的日本勢力範圍內,影響較小。

再者,第一批訂購的四艘裝甲巡洋艦分別在1899年年終和年中歸國,海軍威懾力大漲,想來各國也不會做出什麼不智之舉,因此,此時正是統一全國的好時機。

而在布林戰爭的影響下,統一之後的中國應當可以很快的獲得各國的認同,尤其是英國,中英同盟指日可待。

第二次英布戰爭標誌著英國的海外擴張史的終結,英國政治家發覺由於近代化戰爭代價高昂,同時保衛大英帝國海外領地和英國本土的做法,在經濟上和戰略上都是不可行的。

因此英國即將結束孤立政策,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將部分海外勢力範圍轉託給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領,英國本身的戰略重點則轉回歐洲。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別說兩強標準了,甚至都難以在遠東地區維持優勢力量。

包括光緒二十一年定下的五年建造計劃之內的還未落成的軍艦,東南擁有兩艘岸防戰列艦,六艘遠洋戰列艦,十艘裝甲巡洋艦。

包含還未落成的軍艦,沙俄的太平洋艦隊擁有七艘戰列艦,四艘裝甲巡洋艦。

整個遠東的主力艦數量將會在未來三年內超過40艘,英國必然是無力壓制全場,只能拉一打一,而總觀遠東各勢力,除了中國,英國人又能選擇誰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