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爾西被媒體冠上了“西南太平洋戰神”的稱號,這讓麥大帥十分生氣,因為這一名號最初是他給自己安在頭上的,結果還沒等炒作起來就變成人家的了。
更重要的是,就連原本在報紙和宣傳畫上的自己的照片也便成了哈爾西,這就更不能忍了,氣的麥大帥在墨爾本天天發電報,狂噴三大報,但結果......
總之,且不論美軍方面具體如何,現在的情況是國防軍在珊瑚海的兵力和運力確實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長庚”號、“安徽”號、“杭州”號、“揚州”號和“霞浦”號現在都必須返回母港維修,前三艘須前往特魯克,後兩艘則需前往拉包爾,剩下的就只有2艘航母,1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需要緊急支援。
那麼,海軍自然也不能放著不管,暫時的應對措施是將印度洋艦隊的部分中大型軍艦抽往澳洲,反正他們現在也沒什麼用,印度洋沿岸驅逐艦就夠用了,同時也正好對已有軍艦進行調整。
那麼接下來丙字二〇六艦隊就有熒惑、鷹兩艘航母,福州、靖海兩艘重巡洋艦,寧波、營口、泉州、江城、山城五艘輕巡洋艦以及15艘驅逐艦。
而洛陽、膠州二艦則將隨返港維修的“長庚”號一同返回,加入後續對夏威夷的行動。
不算戰列艦和航母的變動,調整後的兵力較原艦隊也有所下降,“靖海”號作為最早建造的重巡,在現代化改造後效能雖然還算是不錯,但顯然並不能像杭州級那樣具有壓倒性優勢。
寧波、營口、泉州三艦都屬於寧波級,也是老艦,排水量7100噸左右,航速35節,裝備10門45倍徑152mm艦炮,但值得一提的是她也裝備了兩具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定位其實就是驅逐艦領艦。
後兩艦則是俘虜的林仙級輕巡,實際表現可想而知。
而主攻方向為西南太平洋的盟軍方面自然要好得多,但也稱不上順風順水,“南卡羅萊納”號這輪結結實實的吃了三發魚雷,必須要返回珍珠港維修,而“北卡羅萊納”號更倒黴,剛修好沒多久,與“大黃蜂”號搭伴南下,結果在庫克群島觸礁了,又回珍珠港維修去了。
最終,在12月夏訓抵達新喀里尼西亞的只有“大黃蜂”號和她的護衛艦隊,但總兵力還是得到了相當的充實,加上皇家海軍的兵力,現在盟軍在西南太平洋共有2艘正航,8艘重巡、11艘輕巡和28艘驅逐艦。
擁有優勢的海軍力量讓盟軍在維護己方交通線和打擊敵方交通線上佔據著相當的主動權,澳洲沿海的運輸在盟軍艦隊整頓後有著明顯的改善,而哈爾西也在籌劃著下一輪的進攻。
陸地上的情況還是老樣子,由於運輸力量有限,到目前為止凱恩斯的兵力基本沒有增加,還是機動六師和陸戰四旅的組合。
對面的澳軍情況也差不多,空軍持續的轟炸對於鐵路線的打擊頗有成效,澳軍現在主要依靠公路運輸,兵力也沒有增長,反攻無望,防守有餘,雙方就這麼僵持在這裡,推也推不動。
僵持的態勢也不止於東方,在歐洲亦是如此,且影響更為深遠。
第三次馬德里戰役後,德國人民軍和西班牙人民軍徹底佔領了馬德里,英聯邦陸軍與西班牙國民軍後撤至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以英國控制的直布羅陀堡壘區為核心防禦,並沿途在莫雷納山脈、瓜達爾基維爾河谷等線佈置防禦。
同時,美國陸軍也正式出兵,目標是西班牙西部核心區,盟軍透過葡萄牙入境,並在塔霍河和格雷多斯山脈西麓佈置防線。
廣大的中部和東部地區自然也不能輕易放棄,盟軍依然準備在這裡與德軍進行一定程度的攻防。
在中歐,義大利正在加緊建設阿爾卑斯防線,但具體來看恐怕不容樂觀,未必能趕得上德國的軍事行動。
東歐的俄國還在冰天雪地之中,自然也沒什麼好說的,唯一值得關注的還是德軍暫時遏制住了盟軍的轟炸,亞塞拜然等地的石油產量下降問題有所緩解。
但這也只是一時的,盟軍的轟炸力量正在迅速增加,戰略轟炸機部隊正在進駐敘利亞等地,德國是否能夠及時反制,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