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祖左宗棠

第559章 總體戰

自開戰以來,德國上層對白俄都存有一種特殊的情緒。

一方面,德國人支援紅軍自主取得獨立,既是看在列寧的情面上,也是對俄國的認可,另一方面,德國也不太看得起白俄,認為即便紅軍遭遇挫折、主動求援,德國人也自認為只需隨意出手便可輕鬆解決。

而這一點對於英美來說也無疑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東歐廣袤土地上的混戰還在持續不斷的進行,此前英國人還在擔驚受怕的提防德國人強渡英吉利海峽,可現如今隨著戰況趨於穩定,這個威脅愈來愈小,英國人的性子便使他們立刻就準備在其它戰線上搞事情了。

現在隨著美國人正式下場,派出陸軍進入西歐,對俄國的干涉自然就更加有可行性了。

在不久前,丘吉爾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抵達了華盛頓,同羅斯福會面商議,二人洽談的主要內容是交換各自意圖,接著確定戰略方向。

英國的宗旨是儘可能的維持大英帝國完整、維持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確保殖民地的安全,尤其是印度和加拿大這兩部分,前者是大英帝國的財源,沒有印度就沒有帝國的架子,而後者則是宗主國日益衰落的背景下最可靠、最有力的助手。

美國則期望能夠將自己的勢力根植在歐亞大陸各地,作為未來施加影響力的橋頭堡和抓手,且對打壓表面上的盟友英國這件事沒什麼心理負擔,或者說,美國人加入戰爭就是為了從英法身上撕塊肉下來。

而對於干預俄國戰爭一事,美國人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一戰前後,英國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提出了較完整的地緣政治的概念,在他的理論中,歐亞大陸被稱為“世界島”,而其思想更是可以總結為三句話——“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

世界島概念與配套的陸權論對於西方的政治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而如今的美國人現在也在反思,過去孤立主義雖然帶來了不菲的利益,但也滋生了安於美洲的風氣,讓美國人的國際視野過於狹窄。

以羅斯福為首的政治家們普遍認為全球化的國際政治需要全球化的政治地理,他們力爭讓美國人破除孤立主義的偏見,用全新的思路看待世界,努力掌握世界主導權,扮演世界島離岸平衡的操盤手。

基本層面,美國人的思路要與英國人有一定的區別,孤立主義的路肯定是不能走了,事情發展到今日,門羅主義很難扛得住變化,但美國畢竟距離歐亞大陸很遠,深陷其中也是不明智的,有限干涉、謀求具有戰略價值的前沿陣地,方便隨時介入歐亞大陸事務,透過靈活的外交手段和軍事脅迫,充分利用盟友才是關鍵。

而到戰略層面,美國還是要延續先歐後亞的戰略,優先針對紅色意識形態,鞏固歐洲利益,但表現形式顯然有相當區別:

中美之間是核心安全問題,太平洋的劃分和隔離形勢是戰爭的主要目的,而且,完全擊敗對方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核心還是奪回馬紹爾群島至吉爾伯特群島一線,更遠的則可以暫不做考慮。

而德法與英美之間,不僅有著劇烈的意識形態衝突,還有著充分的利益衝突,美國應該爭取在冰島、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土耳其等一圈建立含有軍事基地的據點,如此便可建立起一個包圍網,將這些國家牢牢的捆綁在一起。

在此期間,應該設法透過各種手段來推動澳洲、印度、埃及這三地的獨立,並嘗試拉攏,當然,這也是太平洋畔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心利益矛盾點。

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的,區別不過是歐洲的變化,對於美國來說,和英國徹底撕破臉皮是可以考慮的,對於中國來說同樣如此。

歸根結底,拒絕革命的後果有其必然屬性。

不過,很多時候,背棄本心的代價未必會由其本人承擔,名與利盡入了豪強口袋,血與苦則與他們無關。

1940年底各國也都已經跑步進入總體戰了,對於人力、物力、財力的調配自然也更為細緻。

整體來說,德國最為悠閒,當然,這是一種無奈的悠閒——

由於缺乏海軍力量,德國想要向外拓展有諸多的不便,後續的戰鬥也無需那麼多的陸軍,因而德國現在處於一個很神奇的狀態,當各國都在增加自己的兵力時,德國人解散了兩個集團軍,將之復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