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忽然說道:“我打算親赴江東,弔唁公瑾!”
“萬萬不可!”
荀彧急忙勸阻,“子山!江東如今根基大損,不復往日之盛,這可都是拜你所賜啊,周瑜鬱鬱而終,有一半是你的原因。你孤身一人,深入此等險惡之地,無異於自投羅網!若孫權驟然發難,後果不堪設想。”
荀攸也表示贊同,“叔父所慮,亦是吾憂。子山,弔唁之情可嘉,然此時赴江東,非比尋常。江東上下人心惶惶,草木皆兵。你身份特殊,切不可以身犯險。”
面對兩位智謀超絕的謀士如此激烈的反對,劉賢卻沒有動搖。
“文若,公達,你們所言固然是老成持重之見。然則孫權他,敢殺我麼?”
“其一,”劉賢的聲音沉靜而有力,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是朝廷親封的軍師中郎將,我出使江東,殺了我,便等於主動挑釁朝廷,招此彌天大禍?孫權他承受不起!”
“其二,別忘了,我還是孫權的妹婿!我與孫權聯姻,天下皆知!殺我,令其妹終身無依,令江東孫氏背上罵名!孫權焉能不顧此倫常大義?”
“其三,周瑜新喪,江東人心如驚弓之鳥。孫權此刻最需要的,絕非再樹強敵,我此去弔唁,也是為了遊說孫權歸順朝廷!若能成此功業,則江東可免刀兵之禍,黎民蒼生得享太平,社稷早日一統,此乃千載難逢之機,豈能錯失?”
“誠如子山所言,”荀彧緩緩踱步,聲音帶著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清晰,“孫權目下,僅餘丹陽、豫章兩郡。周瑜在時,以其雄才大略,尚能勉力維繫江東不墜,如今周瑜一去,江東如斷脊樑!孫權困守殘局,外無強援,內乏柱石,其勢已如累卵,這或許還真是一個機會。”
荀彧停頓片刻,又說道:“子山此去,以弔唁之名,行招撫之實。借姻親之誼,示朝廷寬仁,曉以利害,為江東指明生路。若真能說動孫權歸順,則兵不血刃,江東可定!此乃上上之策!”
“此計若成,功在社稷,澤被蒼生!”荀彧激動之餘,還是有些擔憂,“只是此行兇險,你身系天下之望,務必慎之又慎!!”
劉賢深深一揖,感激道:“文若之言,賢謹記於心!”
決心既下,分秒必爭。
劉賢辭別荀彧叔侄,剛來到街上,他便立刻喚過黑娃,吩咐道:“你星夜兼程,馬上去青州告知魯子敬!務必讓他速速返回壽春,和我一同前往江東弔唁周瑜。”
黑娃答應著,馬上離去。
望著黑娃消失的方向,劉賢翻身上馬,他並未馬上回家,而是猛地一抖韁繩,朝著皇宮的方向疾馳而去。
當值的內侍通傳後,劉賢被引至一處暖閣。
天子也有些疑惑,這才剛退朝不到半日。
“子山匆匆入宮,必有要事?”見了面,劉協主動詢問道。
劉賢開門見山:“陛下,江東急報,周瑜周公瑾剛剛病逝。”
劉協也不免有些驚訝,“周瑜……他死了?”
“是的,陛下。”
“子山此來,不只是為告知朕這個噩耗吧?”
“陛下明鑑,臣請旨,即刻親赴江東,弔唁周瑜!”
“愛卿要去江東?”劉協的眉頭瞬間擰緊,身體不自覺地前傾,“此時江東,正值周瑜新喪,人心惶惶,你身為朝廷重臣,又是昔日征討江東的統帥,此等敏感身份,此時深入險地,若孫權一時激忿,對你不利,那可如何是好?”
天子越說越急,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擔心劉賢會有危險。
劉協心中一暖,但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陛下所慮,不無道理,臣此行,非是意氣用事,實則是為了陛下的江山社稷,為了江東萬千黎民,請命而行!”
“陛下!孫權如今,僅餘丹陽、豫章兩郡!地狹兵疲,猶如困守枯井之蛟龍,空有爪牙,卻難騰挪!昔日周瑜在,以其威望才略,尚能凝聚江東人心,勉力與朝廷抗衡。”
“如今周瑜一去,江東如失魂魄!陸遜、呂蒙,雖為良將,然資歷尚淺,威望不足,難服眾心。顧雍虞翻等文臣,本就傾向自保求和。此刻江東必是人心惶惶,如驚弓之鳥!此乃孫權最為虛弱、最為彷徨之時!”
“若朝廷大舉興兵討伐,以雷霆之勢席捲江東,固然可成!然陛下,江東錦繡之地,必遭戰火!城池化為焦土,田地盡染血色!多少無辜百姓將流離失所,多少生靈將塗炭於戰火?此非仁君所忍見!”
“且江東孫氏,畢竟經營三世,民心依附者仍眾。若逼其至絕境,使其困獸猶鬥,負隅頑抗,我大軍縱勝,亦必付出慘重代價!江東富庶之地化為廢墟,朝廷日後重建,撫慰民心,又將耗費多少國力、多少心血?!”
他稍稍停頓,隨即語調一轉,帶著一種令人心折的懇切與展望。
“反之,若陛下讓臣代表朝廷前往弔唁,更顯陛下寬仁之懷!臣必當竭盡所能,向孫權曉以天下大勢,明示利害:歸順朝廷,則保其宗廟祭祀不絕,保其家族富貴安寧,保江東士庶免遭戰禍!此乃生路,亦是明路!”
“陛下!若孫權能幡然醒悟,獻土歸順,則朝廷兵不血刃,江東可定!此乃上應天心,下順民意之壯舉!”
“從此,長江天塹化為通途,南北分裂終告彌合!陛下之仁德,必將澤被四海,光照千秋!江東免於戰火,百姓得以安生,朝廷亦省卻無數征伐之力,可全力北顧,掃平餘孽,重振漢室榮光!此乃千秋之功業,萬民之福祉!”
“陛下!此天賜良機,稍縱即逝!臣願以身為注,行此一搏!若成,則天下幸甚!若不成……臣萬死,亦無悔!”
字字句句,如同洪鐘大呂,在暖閣中激盪,撞擊著天子的內心。
劉協上前一把握住了劉賢的手,感慨道:“卿之所言,字字句句,皆是為國為民,為了朕的江山。卿之膽略,卿之赤誠,朕……深愧不如。”他停頓了一下,終究點頭答應了,“此行,朕,準了!”
“謝陛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